“真没想到,歇个脚的工夫就解决了法律难题,这样的法律服务真是太贴心了!”盛夏的午后,在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清二社区的“小蜜蜂驿站”,外卖员小林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感激地又补了一句:“这服务比冰镇的饮料还清热解渴!”
这间设在老新村里的小屋,既是歇脚纳凉的清凉地,也是提供法律服务的“法治岗”。门口,“纳凉点”“补给站”标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墙上,“‘梁’法善治”“法治护航”标语与各类普法海报相映成趣;屋里,驻点律师的办公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正是梁溪区将法律服务嵌入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
歇脚处的纠纷化解“降温站”
那天送餐时,小林为避让横穿马路的行人紧急刹车,导致后面骑着电动自行车的张某急刹摔倒。虽未发生直接碰撞,但张某认定是小林的责任并要求赔偿,还以“差评”相威胁。小林无奈之下只好留下联系方式,然后继续送餐。下午,小林来到“小蜜蜂驿站”歇脚,发现有社区法律顾问驻点服务,顿时让他看到了希望。
驻点律师金宇心仔细询问了事发经过,又查看了行车记录仪影像,耐心讲解“无接触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原则,消除了小林“没撞人也要赔钱”的疑虑。随后金宇心与张某取得联系,通过释法说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这场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小蜜蜂驿站”日常工作的缩影。其实,像这样的“小蜜蜂驿站”,功能远不止于此。据了解,作为梁溪区首家社区法治纳凉点,“小蜜蜂驿站”由梁溪区司法局扬名司法所与清二社区联合打造,通过功能嵌入模式,在提供纳凉、歇脚、饮水、便捷食品等基础服务的同时,将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送到了群众的身边。社区“法律明白人”薛华具体负责该驿站的日常打理,并及时补充消暑用品与法治宣传资料。薛华表示:“看到大家在这里既能休息纳凉,又能化解矛盾,我觉得所有投入都值了!”
清凉里的法治服务“暖心剂”
快递员小郑的经历,同样印证了驿站的价值。为增加收入,小郑利用业余时间兼职送外卖,却没有告知单位。被发现后,双方就绩效奖金产生纠纷。那天在驿站纳凉时,小郑忍不住向驻点值班的社区法律顾问“吐槽”。
面对小郑的难题,社区法律顾问当场联系其单位负责人,阐明相关法律规定,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单位认可小郑兼职没有影响本职工作,并同意补发所扣奖金,双方还签订了补充协议,明确“兼职需提前报备且不得影响主业”。此后,小郑主动完善报备手续,还带动同事学习“合法兼职”知识。
“顺利解决小郑的纠纷,只是驿站处理各类民生问题的一个侧面。”驻点值班两年多的金宇心律师告诉记者,“从邻里纠纷到劳动保障,从养老防诈到消费维权,群众关心的就是我们服务的重点。”据了解,驿站定期开展普法宣讲、公益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累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近千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73件。
方寸间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清二社区的法治纳凉点是‘共建共融社区治理’的成功尝试。这些发生在‘小蜜蜂驿站’的故事,不仅温暖了群众的心,更展现了我们探索法治服务模式的成效。”梁溪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王伟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不断延展法律服务触角,推动法治阵地向服务居民生活场景渗透,让专业服务从被动等待向主动靠前转变。
“夏天来这里乘凉歇脚,还能学到法律知识,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居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众多居民的真切感受。这个仅有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不仅是夏日里的清凉港湾,更成为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载体。
小小纳凉点,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文章。梁溪区司法局通过将法律服务嵌入社区生活服务场景,让群众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接触法律、理解法律、运用法律,既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公民的法治素养,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