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立法东风,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以场景化普法为笔、立体化组网为墨、多渠道守护为纸,在国家级非遗文化锡剧的千年戏韵里,描绘“法治+非遗”融合新图景,书写“法治护航”时代新篇章,赋予了传统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场景化普法 推动锡剧扎根法治土壤
如何让锡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惠山区司法局从贴近群众的场景入手,将法治元素融入锡剧传播现场。
在长馨家园小区广场,东北塘锡剧团表演的《清风亭》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与以往不同的是,长馨社区将“立法意见征集角”搬到了演出现场。居民们一边欣赏精彩的锡剧表演,一边在仔细阅读、了解条例草案的相关内容,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立法信息采集员结合《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重点条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立法背景,积极引导演员、戏迷和群众围绕锡剧保护传承畅所欲言。“我们民间锡剧团自谋生路不容易,这个条例的出台是实实在在的支持。”锡剧团王阿姨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众多从业者的心声。立法信息采集员当场回应,一定将民意原汁原味地传递给立法机关。这种“观剧+普法+献策”的闭环模式,既让锡剧文化在法治土壤扎根,又让立法汲取了民间智慧。
立体化合网 广泛征集锡剧立法建议
为了让《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更贴合实际需求,惠山区司法局邀请长安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及专业戏剧演员、群众代表等走进11个社区立法信息采集点,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各抒己见,一场法治与非遗的相互赋能生动实践由此展开。
广泛的征集活动收获了众多的宝贵建议。长安街道社会事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文体)负责人着眼民营院团发展提出“借鉴浙江‘民办公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民营院团提供稳定演出机会和基础保障”的建议,这一思路有望激发民间锡剧传承力量的活力。与此同时,其他视角的建议也同样极具价值。惠山区人大代表郭富彬将目光投向年轻受众,提出了“打造锡剧主题的动漫、游戏等数字化产品,让古老的锡剧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建议,这些创新之举将为传统锡剧注入“青春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截至目前,11个立法信息采集点通过调研、座谈、现场对话、线上征集等多种形式,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32条。
多渠道守护 助力锡剧传承源远流长
惠山区还通过多渠道守护,让锡剧传承源远流长。长安中心小学“桃娃小锡班社团”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唱腔演绎一个因赌博触法而付出代价的故事,以艺术表演的方式传递法治理念。
在演出现场,人大、司法、社区、学校及社会组织的代表们共同签署了《守护锡剧承诺书》,通过资源互通与品牌共建,促进锡剧传承与法治传播“双向”发展。同步启动“锡剧少年法学团”培育计划,通过模拟立法建议、编写法治小故事,让法律知识在趣味中生根发芽,推动古老锡剧焕发新的活力。
从贴近群众的现场互动,到多方参与的意见征集,再到着眼长远的传承计划,惠山区司法局通过“法治+非遗”的创新融合,不仅为锡剧的保护传承注入法治力量,更让法治文化在非遗传承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实现法治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