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启东市王鲍镇某企业因拖欠20多名农民工工资而引发劳资纠纷。王鲍镇司法所在第一时间协调综治中心、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等,通过耐心细致地调解,最终促使企业与20多名农民工达成调解协议,企业当场支付了拖欠的65550元工资,使这起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这是启东司法行政系统为企业和群众纾困解难的缩影,更是他们打破部门壁垒,主动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启东市司法局坚持以“通”为举措、以“融”为目标,推动司法行政职能与社会治理体系在风险研判、纠纷调解、重点人群管理等环节有机衔接,用法治赋能实践,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根基。
破除部门壁垒
绘制法律服务“路线图”
“感谢法律援助中心帮助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倍感温暖的同时,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信心和希望。”前不久,启东市法律援助中心收到了30多名受援人送来的感谢信。经了解,该中心针对农民工讨薪问题,积极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指派专业律师承办,同时与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及时跟进法院执行进度,实现了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应援尽援”。
近年来,启东市司法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市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融合对接,在服务大厅设置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律师、公证等窗口。同时用进门服务路线图提升服务水平,用首问负责制优化工作质态,工作人员问清群众需求,导护式地引至业务窗口,通过“前店后厂”模式精准完成法律服务,并请群众评价服务质量,形成法治化服务闭环。截至目前,全市14个乡镇司法所已全部入驻综治中心,融入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共同参与镇街中心工作、处置重大事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司法行政保障。
巧用联动“+”式
畅通依法治理“主动脉”
依托“司法行政+网格”运行机制,启东市司法局推动司法行政力量深度融入综合治理体系,打通依法治理“主动脉”——
“普法+网格”厚植法治精神沃土,组建由村居法律顾问、网格员、“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组成的法治宣传团队,深入网格开展法治讲座、以案释法、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服务+网格”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室、法律援助联络点、法治观测点等平台,收集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传达最新政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矫正+网格”筑牢特殊人群管理安全网,依托网格化管理,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实现动态管控、精准帮扶,持续压降重新犯罪率;“监督+网格”确保行政执法“阳光运行”,网格管理与综合执法协作配合,提升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启东市司法局通过“司法行政+网格”创新实践,依法治理主脉络通向基层社会治理每个细胞,法治领域“急难愁盼”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系统思维
打通纠纷化解“全链条”
立足本土实际,整合基层法治资源,启东市司法局积极将工作融入全市16个镇街平安法治联盟示范工作站,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在此基础上,该局积极深化“三调联动”,与法院融合法庭建立绿色通道,实现诉调无缝衔接;推动信访矛盾“首站化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信初访阶段;构建“公调对接”快速反应机制,减少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率。通过三大对接机制深度融合,构建起“纠纷排查-分流处置-跟踪回访”的全链条闭环体系。目前,全市各级综治中心纠纷投诉类事项办结率达92%以上。
启东市司法局还积极实施“一镇一品”工程,参与培育合作镇“‘袁’法议事26法”、全国劳动模范于冬娟的农事家事纠纷一室通解、汇东老张调解室“公调对接”等特色品牌,全市100多个“倪伯苍”式个人金牌调解室实现了全覆盖。
资源双向互通
织牢安全稳定“防护网”
资源互通与机制联动对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具有显著成效。近年来,启东市司法局积极践行这一理念,着力强化数据赋能,推进多平台资源对接,将苏解纷小程序、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智慧社矫”平台等司法行政资源与数字城管、12345便民服务热线、110接警台等社会综合治理资源有机整合,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面对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纠纷化解这一全新课题,该局积极联合总工会、教育局、人社局、工商联等多个部门,组建“新业态法律服务团”,深入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平台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深化与社会治安综合服务中心沟通协作,在风险研判与群体事件处置中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截至3月底,该局配合综治中心及相关部门与镇街,成功化解重特大矛盾纠纷12起,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有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让法治成为基层善治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