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江苏司法行政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等12部门《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多措并举融入对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全部融合对接综治中心,1375家调解组织、49家公证机构、13家民商事仲裁机构,2.4万名调解员对接入驻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实现平台、人员、组织、业务、数据“五进”,推动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天,本报推出系列特色亮点、创新举措,以飨读者。
>>>无锡 “点单式”服务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感谢你们解决了我的烦恼。有你们,我们就有依靠,能放心生活。”今年3月的一天,无锡市民张阿姨来到无锡市综治中心寻求帮助。此前她在某足浴店办理了预付费卡一直未用,要求退款却遭商家拒绝。无锡市综治中心调解员吴冰莹、王洁积极与商家沟通,引导劝解、述法说理,最终双方达成退费调解协议。张阿姨激动不已,向调解员寄送了感谢信。
近年来,无锡市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综治中心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目前,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共派驻1800余名法律服务人员入驻各级综治中心,2024年通过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7万余件。
无锡将非诉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司法行政职能中心与综治中心对接,并在综治中心设立家事、劳动争议、行政争议等调解工作室以及“老班长”、物业纠纷等特色调解工作室,选派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入驻,实行“点单式”服务,提升法律服务质效。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引导通过人民调解、仲裁等非诉手段先行化解矛盾纠纷,协调行政调解人员入驻各级综治中心。
无锡同时运用数据分析手段,针对矛盾纠纷地域性和行业性进行多维分析,探索建立基层治理数据库、小助手,推进“苏解纷”等与综治指挥平台、全市矛盾纠纷数据库对接共享,配置无人律所、“智慧公证”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机等智能设备,为纠纷就地化解提供智能支撑。
>>>苏州 “人民调解+”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我们以为又得跑上几趟呢,没想到两天就解决了!”2024年6月,13名大学生来到苏州市吴中区综治中心求助。某教培机构向他们承诺培训后安排工作,但培训结束后却未履行约定,反而要求支付2万多元培训费。
这起纠纷被吴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后,从接待咨询到签订调解协议仅用两天时间,调委会还指导当事人申请了司法确认,确保协议履行。
该案例是苏州司法行政系统依托综治中心平台,创新“人民调解+”解纷机制的缩影。对调解不成的农民工讨薪、劳动报酬纠纷等,现场移交法援机构审核指派;对调解成功的纠纷,指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针对家事、金融矛盾,创新“公证+调解”机制,通过证据保全、赋强公证等方式,帮助当事人快速低成本解决争议。
在张家港市南丰镇,“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中国好人”倪永祥扎根基层40多年,调解矛盾纠纷近1.7万件,成功率高达98%。他成立的“人民调解倪永祥工作室”入驻南丰镇综治中心,培养了26名调解员。
苏州市司法局指导各地发挥全国模范调解员“头雁”作用,鼓励个人入驻或成立调解工作室入驻综治中心。目前,全市已有“老张调解工作室”、吴中区“老周调解工作室”等6名全国模范调解员工作室入驻综治中心。
苏州司法行政系统还是首批进驻县乡两级综治中心的部门。2023年以来,10个县级市(区)非诉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95个司法所先后入驻或承接综治中心功能,105个县乡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41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实体入驻,210名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调解员入驻。
>>>连云港 司法行政业务“一扇门进来、一揽子通办”
近年来,连云港司法行政系统立足法治职能优势,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平台,统筹整合法律服务、矛盾化解、特殊人群管理等资源,构建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和依法治理深度融合。在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窗口,派驻法律服务人员、调解员等专业力量,并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入驻,形成“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司法确认”全链条服务。同时,规范矛盾纠纷受理指派流程,完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衔接机制,实现闭环管理。
对一些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矛盾纠纷,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为群众提供预约调解、下沉调解等服务。牵头组建调解团队常驻综治中心,积极培养“法律明白人”,协助开展普法宣传、纠纷化解,基层依法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不仅需要“一站式”整合力量,还需要专业力量。目前全市已有行政调解组织82家,依托综治中心实体平台,推动调解组织进驻,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确保调解协议成功履行。
为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连云港市司法局编制《连云港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事项清单》42项业务,对外发布清单式服务。实行“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实现司法行政业务“一扇门进来、一揽子通办”。
>>>宿迁 深度融入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
近年来,宿迁司法行政系统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紧扣“一站式”平台建设需求,将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入市县乡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做到“应融尽融、应进必进”。自2022年开始,宿迁市创新打造“四级联动”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市司法局成立市域社会治理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整体进驻综治中心,指导推动各县(区)非诉讼服务中心和乡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对接融入。目前,市县两级有9名工作人员、50名专职调解员常驻中心,180名乡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进驻乡级中心,统一受理分流、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常态化跟踪回访,推动中心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宿迁市司法局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推动社会治理协同平台与“苏解纷”非诉服务平台对接,线下建立“调解+”协作机制,构建线上受理分流、线下调解双轨并行调解体系,确保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件件有调解、事事有着落。全面推行“7+1”非诉化解体系,建立司法确认“快速通道”,对达成调解协议但存在履行风险的案件,实行“调解员跟踪+司法确认”双重保障。
为提升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宿迁将进驻综治中心的专职调解员全部纳入本系统年度业务培训计划。2024年全市共举办139场调解业务培训、102场调解案例交流评析活动,2975人次参加。
>>>泰州海陵 “三化”推进“一站式”服务
泰州市海陵区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规范化建设、立体化解纷、多元化解纷”,持续推进综治中心与区矛盾调解中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建设。
规范化建设,打造“一站式”平台。整合来访接待、诉讼、非诉讼、公共法律服务等9个平台,综合指挥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5个中心,实现政法和社会治理服务“最多跑一地”。按照“前店后厂”模式,进驻13个部门150余名工作人员,提供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全链条服务。
立体化解纷,提高基层治理成效。推动中心坚持每日一巡查,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及时上报并跟踪处理,初步实现“抓源头、治未病”。积极开展“调解+网格”,纠纷不出“格”活动,发挥网格作用消化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在法治轨道上参与治理、主张权利和化解矛盾。
多元化解纷,形成共治共建格局。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构建全流程解纷服务“指尖调解”模式,畅通行业部门解纷渠道。目前,在线整合基层解纷力量,引进184个调解组织、吸纳859名人民调解员入驻平台。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专家库,设立“协商+调解”委员工作室,获评2024年度全省政协工作创新案例。
>>>镇江句容 “柔性调解”促和谐
在句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周云调解工作室一年多已成功化解41件疑难复杂矛盾纠纷。
周云年逾五旬,具有丰富的法治知识和政法部门基层经验。退出工作岗位后,周云主动请缨,再次投身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处理一线,组建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调解队伍。
周云调解工作室将“柔性调解”贯穿工作始终。农民工老戴被包工头老陈拖欠近3万元工资,周云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老陈,反复协商沟通,最终促使双方现场签署调解协议。面对家庭赡养纠纷,工作室通过讲解本地案例,进行亲情感化、情绪疏通、法律义务阐释,成功化解三兄弟之间的矛盾,让老人得到妥善赡养。
为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周云调解工作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调解流程,对于复杂疑难的纠纷案件,邀请医师、律师、公安、检察等专业力量参与,为当事人提供全面专业的解决方案。
>>>扬州城北街道 让“司法蓝”嵌入治理网格
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北街道深度融合司法行政与综治中心力量,这里平均每1.2天就有一场专业调解,每5天化解一起复杂纠纷,98.4%的矛盾不出街道就能找到法治出口。
城北街道将司法行政力量作为综治中心建设“法治内核”,创新“党工委统筹+司法所主抓+多部门联动”运行机制。司法所所长担任综治中心副主任,推动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服务与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深度融合,统筹律师、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常驻综治中心,构建形成协同治理新体系。司法所牵头组建“金牌调解联盟”,吸纳全国模范调解员杭永伟等骨干力量,培育出12名调解能手。
司法所组织开展“法治体检”,对物流园区、商圈楼宇等矛盾高发区动态扫描,提前介入化解用工纠纷32起,实现风险排查精准化;建立“线上+线下”双通道,快速处置异地纠纷,实现调解手段多元化;在综治中心设立“以案释法”讲堂,结合物业维权等案例开展靶向普法,参与群众达3000人次,实现普法宣传场景化。
司法行政力量的深度融入,让城北综治中心成为群众信赖的“解忧站”。2024年纠纷化解周期从17天压缩至5天,重复投诉率低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