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公安就是人民的好警察,我特别要感谢浦西派出所的警号071413李丙林警官”……“虽然这份证明没起到主要作用,但她们的服务态度却是最暖心的”…
经警方调查采访得知,情况是这样的,刘德华老人籍贯上海,1970年从部队退伍,次年结婚,和爱人住在海州锦屏磷矿,后于九十年代搬迁到幸福路,2001年又迁至龙尾路,去年底,因房屋拆迁,其和老伴决定返回上海投靠女儿。但恰在这时麻烦来了,上海警方回复,按照当地政策规定,外迁老人及配偶投靠子女,老人必须出具结婚证和父女、母女及老人的夫妻关系证明。对此,刘德华老人6月初便开始了寻找证明材料的征途。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近日,连云港市公安局收到一封表扬信,这封信是上海市一位名叫刘德华的76岁老大爷寄来的。大意是:老人夫妇俩为了将户口从连云港迁到上海投靠女儿,需提供当年的结婚证明等材料。其间,虽然主要事务不在公安机关,但多家派出所户口室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却给他带来了无限温暖。感谢信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感激连连。老人投靠子女遇难题
鉴于刘老的特殊情况,有关部门认为情况特殊,应特事特办,经研究告知他:如能到连云港找到反映他夫妻俩1971-1978年的福利关系材料,再结合派出所出具的证明,也可酌情申报办理。
于是,7月中旬他又回到连云港,经过努力,终在连云港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找到了两份情况记载基本吻合的有力证据——当年市劳动局的职工商调表和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回复锦屏磷矿关于他的申请调动函。
“上海警方答复说正在帮忙申办,这几天就会有结果的。目前,我和老伴正在女儿家等候消息。”刘老如释重负地对采访他的民警说。
那么,刘老重点提及的李丙林警官是如何帮他的呢?
李丙林回忆,7月2日11时许,她正在户口室整理审批材料,一位神色焦急的老大爷满头大汗地来到办公台前,激动地说其叫刘德华,刚从上海赶回连云港,急需开具七十年代其本人、妻子和女儿户籍关系证明,以便将户口落到上海女儿的户口上,并称已去过曾经居住的锦屏、市东、新海等辖区派出所,但未能查询到早期的关系证明。其还说,如果还查不到,他和妻子可能就错失了迁至上海的机会。李丙林当即让刘老先坐下来,安慰他别着急,自己一定竭力帮忙。她边耐心地听刘老叙述,边了解他的户口迁移情况,后赶紧查询江苏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久找到了刘德华老人和他老伴30年前的迁移证,但系统无法显示早期刘老与妻子、子女的关系。而且因行政区划,新海街于2000年3月划到了临洪派出所(2003年12月撤销,划归浦西派出所),刘德华老人及妻子、子女户口又于2001年迁到了市东派出所......通过半个多小时楼上楼下的忙碌查寻,李丙林终在档案室查到了原临洪派出所关于刘德华老人及其家人迁出的早期常住人口信息登记表,成功为他开具了急需的户籍信息证明。接着,他又告诉民警:“写这封表扬信的目的,是因为每次到锦屏派出所、市东派出所、浦西派出所,我都会被户口室民警热忱服务的态度感动着,尤其是浦西派出所的李丙林警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安慰我、接待我,为我跑前跑后的查找材料,并力所能及地给我开具了两份非常有用的证明材料。虽然这些证明不是最主要的,但她们的服务态度却是最暖心的。”往事历历在目,一提起来,刘老就很激动。民警热心相助获感谢
父女、母女关系证明不久便从海州公安分局相关派出所开到了。可是,那个年代的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结婚都没领过结婚证,于是只好从根源处查找爱人投靠他时的类似证明。然而,因年代久远,所在单位找不到相关证明材料。“为了就近就医、医保报销、退休认证等诸多方面的便利,这个证明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在电话采访中刘老说道。 多方协调努力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