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告的联系方式、当事人电话无人接听、寄送文书查无此人,案子不能如期开庭,怎么办?”现实中送达的屡屡“碰壁”已严重影响了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为解决这一关键症结,镇江法院创新思路,运用科技手段在全省率先与中国邮政联合开发了“收转发”一体化集约送达平台,破解送达难题。4月8日,省法院院长夏道虎视察集中送达中心后,要求该院大力推进,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4月24日,镇江中级法院联合中国邮政镇江市分公司召开“镇江法院集约送达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集约中心自4月14日正式运行以来,已对151件案件406位人员送达1200余份法律文书,电子送达率为51.72%,电子送达成功率为100%;邮寄送达妥投率超过90%。
“闪信”送达避无可避
“您好,这里是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您有一份法律文书待领取,为了尽快保障您权利的实现,我们向您电子送达可以吗?”在得到确认回复后,很快,一条内容为“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通知书”的短信发到了当事人刘某的手机上。此份电子送达诉讼文书的“秒送”,标志着镇江法院从长期以来传统的人工送达一步迈入互联网电子送达的门槛。
如果当事人不小心遗漏手机短信,或者故意逃避短信的阅读该如何处理?镇江中院副院长吴猛告诉记者,邮政集团专门开发了“闪信”技术,在部分当事人对送达短信因故不点击查阅的情况下,送达人员将主动转为“闪信”进行送达,通过锁定当事人手机,让送达内容直接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只有点击查看后方可关闭,让当事人不会遗漏法律文书的送达且避无可避。
对于当事人未留电话或者停机等情形,镇江法院依托公安及三大运营商通信大数据平台,查询当事人实名制电话号码,精确检索,点对点线上送达。“针对查询后的所有号码一键发送,基本能得到受送达人的反馈,大幅减少了因被告下落不明而需要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案件数量,缺席判决的案件数量也相应减少。”吴猛说。
此外,针对当事人不接受电子送达的情形,镇江法院借力邮政系统信息流、实物流优势,在送达中心建立邮政线上送达组,在镇江四区三市建立邮政线下专送组,实现同城邮件“半日递”,做到“上午发起、下午送达”,“异地发起、跨域送达”,全面提升送达效率。
环环相扣全程留痕
记者了解到,接收送达项目后,送达中心将依次通过电话、短信(闪信)、网络、邮寄、上门、公告送达的方式进行送达。在优先送达方式未能送达情况下,系统会自动转换下一顺位方式送达,直至穷尽送达方式后生成送达报告并回填办案系统,交送达任务发起人法官进行效力核定。法官判定有效,送达中心对送达工作进行结项或继续根据指令执行公告送达;法官判定送达存在瑕疵,送达中心将根据补正意见重新执行前述送达步骤。
记者查看一份送达中心生成的送达报告,报告中记载了电话送达、短信送达、邮寄送达、上门送达及公告送达等各类送达方式的送达时间、送达过程及佐证材料情况,并自动回填至办案系统,让审判人员可以对全案送达过程一目了然并可作为送达证据全程留痕。除此之外,送达中心还定期对全市法院移送卷宗进行集中处理,改“送材料”为“收材料”,提升卷宗流转效率为审判辅助人员松绑减负。
信息安全全覆盖
“集约送达中心建立关键人、关键环节、关键指标安全责任体系,保证集约送达安全可控。”吴猛介绍说,人员选任方面则通过政审流程、党员优先、业务素质高、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加强工作人员的选任。邮政系统所有参与送达人员的选聘均由法院审核把关,通过集中签订保密协议、开展保密培训等方式提升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场所监控方面,对固定场景工作区域实行全域录音录像,严防法院数据异常外泄。终端电脑全部纳入违规外联和安全准入系统管理,封禁移动存储使用,实行文件打印行为审计,限定工作人员浏览权限,降低信息大范围泄露风险。在动态跟踪方面。同时,制定法院专递邮件运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对收寄封发、网络运输、投递上门等关键环节进行安全质量闭环管控,对所有装载送达材料的专车、专用容器加载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流转路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