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建强调解阵地,“部门协同”一体推进。健全诉前调解机制,推行各类调解组织、行政复议和诉讼服务整体或部分入驻江阴市社会综治中心,构建职能窗口集中办公、专业调解集成服务的“集团作战”模式,打造汇聚多部门多业务“一站式”解纷平台,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将“调”再往前延伸,让矛盾纠纷消于未发。持续推进“平台+”资源整合共建模式,以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为支撑,有效串联“法律诊所”“共享法庭”等资源,联通ODR(在线化解矛盾纷争)、视频调解等。今年以来,全市各类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矛盾纠纷40756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
二是集约多元力量,“联动协作”凝聚合力。建立解纷联盟“朋友圈”,坚持源头治理,在土地纠纷、消费纠纷、环境污染纠纷、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各个涉民生重点领域加强协同联动,建立政策法规人才库,医学专家库。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熟悉辖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强化法律服务供给,推动依法解决人民群众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推进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建立全覆盖、广合作、全链条的矛盾源头治理联动体系,今年助力基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21件,其中民生领域纠纷551件,司法确认236件。
三是加强以案释法,“全链普法”为民纾困。画大矛盾源头预防解纷圈,大力推行“调解+普法”工作模式,加强典型案例、重点案件“以案释法、以案明法”工作,把群众关注的劳动争议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务纠纷等作为普法课堂。实现对矛盾纠纷当事人法治宣讲100%全覆盖。充分发挥“茶室聊天”“村民说事”作用,在群众“唠家常”时收集诉求和意愿,同时引导群众正确、理性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深群众从法律角度对矛盾纠纷的理解,推动法治宣传向最基层延伸。今年以来,参与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并普法共计1235件,同时围绕法律“六进”,以“一月一主题”“法治进乡村”等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开展各类普法活动3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