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争”为抓手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
孙宇静 检察官助理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我目前在公益诉讼业务条线,对于公益诉讼而言,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就要提升精准性、规范性。
今年以来,最高检已经开展13次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点评培训会,通过聆听学习这些点评会,我看到了一些检察机关和公益诉讼干警在办案理念、办案能力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对于自己该如何快速成长、如何高质效办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注重内功,打好“争优”的底子
办好公益诉讼案件,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能。公益诉讼检察目前已拓展为“4+10+N”格局,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拓展给办案带来了较大挑战。作为一名公益诉讼检察的青年干警,更要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公益诉讼+N”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断增强自己履职尽责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敏锐发现线索的能力。来到自媒体时代,朋友圈、微博、抖音等都是公益诉讼线索的重要来源,如我们办理的一起案件,起初就是检察官在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了线索,及时将线索上报并登入系统,为后面成功办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是要对各个行政机关的职能配置了熟于心。什么样的公益损害问题对应哪个职能部门,这都要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去跟行政机关沟通。三是要掌握跟行政机关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当某个公益损害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时候或者是监管机构不明的时候,如何沟通、如何统筹协调,都需要我不断学习。
求真务实,拿好“争效”的尺子
公益诉讼要实现高质效办案,就要做到“办案程序严、办案效果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重在“高质效”,难在“每一个”,基础和着力点也在“每一个”。所以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都要有章法,要符合规范,立案调查、诉前整改及审查起诉等各个阶段都要经得起“法条”和实践检验。张雪樵副检察长在最高检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点评会上说,公益诉讼要办理“硬骨头”案件,不能办“凑数案”。如我们办理的老旧商业街区安全隐患案件,该街区存在易燃彩钢瓦违建、店铺招牌封闭逃生救援通道、电线私拉乱接类消防安全隐患等,调查、整改难度很大,但再硬的“骨头”也必须拿下。
调查难,我们就借智借力,运用无人机航拍和数字建模来测算,固定公益损害事实;整改难,我们就不断加强沟通,进行专家论证,召开推进会,持续跟进监督。最终,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下,消防安全问题整改到位,老旧商业街区焕然一新。
与时俱进,扬好“争先”的旗子
公益诉讼要实现高质效办案,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精准融入到当地的各项中心工作,紧密贴合区域发展需求。只有融入中心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高质效”。近年来,我们办理的先后入选最高检、省院典型案例的人脸识别案件、“消”字号案件等,都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另外,高质效办好公益诉讼案件,要会借智借力。应勇检察长强调,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作为全院数字检察工作青年攻坚小组的成员,我要持续深化对数字检察的理解,动态关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主动学习掌握应用新模型,充分发挥数字模型在线索摸排、调查取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我们在办理“消”字号案件过程中,为了解决人工摸排效率低下的问题,研发了“消”字号模型,实现了案件的精准、高效、快捷办理。目前该模型已在最高检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同时,监督模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今年以来我们已推广应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个,成案10件。
“检察公益诉讼是监督之诉、公益之诉、督促之诉、协同之诉,围绕‘国之大者’,聚焦‘民之所盼’”。作为一名公益诉讼检察人,我将以“争优、争效、争先”的精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更高水平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