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家”助力基层治理提档升级
目前,我市已在151个村(社区)建立“法律之家”工作站,打造“老兵”“家事”“紫砂”行业特色调解室35个,受理并调处矛盾纠纷8000多件。
开展村民说事、妇女议事等援法议事162次,解决土地流转、种植灌溉等问题100余起。
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共追回三资历史遗留资金3000余万元,催缴企业土地年租金1100余万元,开展各类法治宣传2000多场次,受众达11万人次。
近日,在湖㳇镇洑西村,用闲置用房改造而成的“法律之家”亮相。“在选址时,我们充分考虑乡村、社区已有场所,加入法治元素进行改造,老房舍就变成法律服务的新阵地。”湖㳇镇司法所所长史莉朝介绍,洑西村“法律之家”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站长,除了有法律顾问常态化坐班外,还整合了法律明白人、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者等力量,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一站式”服务。
法律之家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高质量推进社会治理,是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2022年以来,市司法局经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科学制定出台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深度下沉法治力量,高度融合服务功能,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法律之家”。更好构建法治惠民“服务圈”、织密法律服务“便民网”,并以此为依托在最基层织密一张纵横交错的“解纷网”,实现群众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
芳桥街道金兰村是农业村,曾经,该村因组建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全村99%的土地被流转。在此过程中,也曾引发一些矛盾纠纷。经精心治理,该村先后捧回“省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转变始于近年来,在市司法局指导下,成立由法律顾问、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以及司法行政工作者等组成的‘法律之家’。”村党总支书记蒋仲良说,“法律之家”成员既当网格员、法治宣传员,又当人民调解员,做到干百姓事、说百姓话、评百姓理、解百姓忧。
为打造可复制的村居“法律之家”推广样本,我市坚持试点先行,通过广泛调研与听取基层意见,结合地域特色,率先在芳桥金兰、徐舍美栖、西渚白塔打造全市“法律之家”样板,金兰田间议事亭、美栖花田议事厅、白塔法治文化公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站点,自投入使用以来,累计开展法治讲座20余场次,接待群众170多批次,化解疑难复杂纠纷40余件,办理各类公证、法援、仲裁等结对业务77件。
通过试点运行,及时梳理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细化调整法律服务项目与工作流程,我市总结形成站长负责制、值班定责制、跟踪回访制等行之有效的法律服务建设导则。
以“心、理、法”构建的“法律之家”,办事流程一目了然、法律规章清晰明确、典型案例视频展现;同时,每位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职能都公示上墙,坐班工作时间通过村级公告栏、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群等平台告知群众,对接待的纠纷、咨询以及相关法律服务业务实行“谁接待谁负责”预处理机制。对“法律之家”处理的每一项业务都实行登记备案,对已解决的案例在结案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回访、对尚在处理的业务定员跟踪联系处理。
去年,我市还将村居“法律之家”建设纳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并纳入法治宜兴建设监测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