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无锡
无锡检察7个法治惠民实事工程项目获奖!
2024-02-04 09:30:00

近日

中共无锡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组织举办的

2023年法治无锡建设

惠民实事工程项目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啦~

无锡市检察机关

共有7个项目获奖!

 

市级项目一等奖

无锡市人民检察院

公益诉讼检察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无锡市人民检察院

悉心听 听锡心——无锡检察听证 听民意 惠民生

 

市(县)区项目一等奖

宜兴市人民检察院

“宜检蓝”守护“宜兴业”——宜兴市公益损害防控和企业合规中心建设

 

市(县)区项目二等奖

滨湖区人民检察院

深化企业合规改革试点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吴区人民检察院

“益心益行 检润新吴”项目

 

市(县)区项目三等奖

江阴市人民检察院

“澄爱护苗”强制报告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市(县)区项目优秀奖

锡山区人民检察院 锡山区司法局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创设“五心”调解工作室定分止争

 

市级项目一等奖

公益诉讼检察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无锡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部署,坚持和贯彻为民司法理念,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以高质效公益诉讼检察履职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2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经验做法被最高检、省检察院转发推广,案事例被央视《新闻联播》宣传报道。一体能动履行“刑事+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对涉及生物识别、特殊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的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共办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4件,删除公民个人敏感信息300余万条,推动个人敏感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销毁的全链条依法规范。积极开展个人信息保护预防工作,以“数字检察”为内在驱动,绘制风险防控“数字地图”系统排查风险,督促整改问题场所56处,删除违法采集信息9300余条,向经营者、消费者普法宣传3000多人次。检察机关围绕个人信息保护突出问题,高质效完成市政协对检察机关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批示要求,注重检察建议与代表委员建议双向衔接转化,促成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议案,共促社会治理。

 

市级项目一等奖

悉心听 听锡心——无锡检察听证 听民意 惠民生

无锡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引入听证等方式审查办理疑难案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部署要求,能动履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秉持“让公平正义可观可感可触”的工作理念,打造“悉心听 听锡心”检察听证工作品牌,在全省率先出台听证工作指引,无锡检察听证经验做法在全国会议交流发言,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省检察院推广,1个办案团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表彰,3个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19个案件获评省级以上典型案例,被评为“善治无锡”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47次。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坚持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效果最优化一体驱动,着力“四项建设”,实施“四大工程”,聚焦“四个维度”,建立全流程工作规范和科学管理规范8项,高质量完成160人听证员库建设,组织听证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36场次。创新多元化听证模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专家学者等各行各业代表担任听证员3789人次,共对1456件案件组织听证,通过听证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08份,促成涉法涉诉矛盾化解率达98.4%,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公益保护难题204件,助推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215次,努力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度。

 

市(县)区项目一等奖

“宜检蓝”守护“宜兴业”——宜兴市公益损害防控和企业合规中心建设

宜兴市公益损害防控和企业合规中心(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于2022年10月12日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聚焦企业因合规制度不健全而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税收、知识产权等常见领域多发易发违法犯罪的问题,通过落实法治宣传责任、提供法治体检服务、统一行政执法标准、规范行政机关履职、帮助企业合规经营、提升案例警示效果等举措,为公益损害风险防控和企业合规建设提供了生动司法实践、探索了有效经验模式,积极为“宜兴业”营商环境品牌增光添彩,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展以来,共办理刑事合规案件14件,行政合规案件3件,提供普惠式法治体检30余次,牵头与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工商联等会签文件,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机制。6件案例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获全省数字检察模型竞赛一等奖。项目获宜兴市委、人大出台文件予以专项支持,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立专业指导机制。涉案企业经合规整改,2022年以来实现税收贡献近2亿元。

 

市(县)区项目二等奖

深化企业合规改革试点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推动企业“治已病”、引导“治未病”,推动企业健全内控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合规改革经验模式,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一是创新适用红黄牌机制,以“黄牌警告+红牌终止”,促合规实质化。二是构建全流程合规衔接机制,以“协作配合+三书确认”,促全流程合规。三是建立府检联动机制,以“行刑衔接+合规互认”,促持续守法经营。四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以“个案办理+行业治理”,促行业合规建设。相关经验做法被法治日报、长安杂志广泛报道,安全生产合规受到最高检、省检察院领导批示肯定,3件案件获评最高检、省检察院典型案例,连续2年被评为全市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工作先进单位。

 

市(县)区项目二等奖

“益心益行 检润新吴”项目

围绕新吴区“美丽新吴”目标打造,开展“益心益行 检润新吴”生态保护检察工作,建立“打击+修复+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践平台,构筑“专项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协作治理”的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助力辖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2件生态保护案件入选最高检“为民办实事 破解老大难”典型案例,1件入选最高检生态保护典型案例。一是精耕主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破坏谁修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近年来公益诉讼立案150余件,提起公诉14人,生态赔偿金额230余万元。二是深入协作。联合6家行政机关制定出台《益心益行党建联盟共建协议》,搭建衔接式平台,建立“信息共享+依法办案+全程互动”的工作机制,凝聚生态保护合力。三是科技支撑。开发公益损害风险防控平台、“益心e行”APP等,融合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进行大数据模型碰撞,精准高效发现治理问题。四是培育品牌。利用生态损害赔偿金打造“梁鸿国家湿地生态修复基地”“河堰桥口智能井”“梅西河水生态提升”等环太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全力推进“益心益行”项目。

 

市(县)区项目三等奖

“澄爱护苗”强制报告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为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强制报告制度的规定,畅通快速发现、报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渠道,江阴市人民检察院积极研发“澄爱护苗”强制报告信息平台,并将该平台嵌入当地政务综合体“最江阴”APP。依托“最江阴”APP方便快捷、信息共享、受众较多的优势,将侵害线索报告、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咨询、救助捐赠等搬迁至线上,全力打通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最后一公里”。该项目获评2023年度法治江阴建设惠民实事优胜项目。“最江阴”APP的实名注册用户达168万,基本覆盖全体江阴市民,汇集了全市80多个部委办局。当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情形时,负有报告义务的主体或任何社会公众均可通过最江阴APP“澄爱护苗”强制报告信息平台进行报告,平台支持文字、图片等方式提交,有两大功能区和八项互动版块。模块一以强制报告为核心,专门举报、处置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并依法进行法律监督;模块二聚焦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宣教,引入课程学习、实时答题、线上咨询、在线预约等功能,更好进行普法教育、犯罪预防和未成年人保护监督。“澄爱护苗”强制报告信息平台上线三个多月以来,已收到涉及未成年人的故意伤害、性侵、诈骗等多条线索,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对收到的线索正在进一步核查。该项目通过将大数据运用融入未成年人检察综合履职全过程,实现多部门跨层级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吸引更多的力量相聚、相汇、相融,构建协同共治的未成年人数字保护大格局。

 

市(县)区项目优秀奖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创设“五心”调解工作室定分止争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检察院、锡山区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家门口检察院”,2023年6月在锡北镇成立首家“五心”调解工作室,选聘人民调解员、退休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乡贤志士等人员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柔性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优势,对各类刑事和解案件、涉检信访案件、检察监督案件进行调解,综合运用检察长接访、国家司法救助、检察听证等工作制度开展矛盾多元化解。同时依托工作室,检察官、司法行政人员下沉基层,开展法治宣传、监督线索摸排、参与人民调解等工作,助推区域社会治理。2023年以来,工作室参与调解纠纷18件,矛盾均得到钝化或彻底化解,其中,调解后作出不起诉决定11件11人,提起公诉出具从轻处罚量刑建议5件;经公开听证审查办结案件9件,当事人均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促进案结事了人和。下阶段,锡山区将逐步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增设“五心”调解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五心”调解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首办环节,解决在基层。

 

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推动无锡检察事业再创新辉煌

为建设社会认可

百姓满意的法治无锡而不懈努力

为护航无锡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