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救助是一项民心工程,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今年以来,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坚持将司法救助作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工作思路,依法能动履职,主动救助因案遇困群众,源源不断传递检察温度,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
数字化摸排,创造救助“新路径”
“感谢检察机关想着我们,拿到了救助金,我们的生活费也有着落了。”农民工老张激动地说。2022年11月,该院通过“暖心e站”司法救助数字模型,筛查出农民工讨薪线索,成功对8位被拖欠劳动报酬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开展救助,发放1-3万元不等的救助金,为他们解决了烦“薪”事。
近年来,该院加强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的沟通协作,利用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链接多部门数据,启动“暖心e站”数字模型,一键开展数据录入、数据筛查、数据比对工作。同时,立足当前网格化背景,加强与基层一线协同,吸收网格员为信息员,精准排查救助案件线索,将低收入人员、未成年人、军人军属和残疾人等人群作为重点对象,精准开展专项救助、特定对象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还将司法救助资金纳入下一年经费支出预算,对需要立即救助的重点对象可以随办、随付、随结。今年,共申请到司法救助专项预算40万元,救助案件91件,司法救助案件的办案周期由原来的1-2月缩短至10个工作日,实现了“救急救困”的办案目标。
一体化履职,开启便民“直通车”
“这个故意伤害案里的被害人董某被打成了轻伤二级,又是农村低保户,父亲还患了尿毒症,是否能司法救助?”3月初,收到了该案线索后,控申部门快速审查、优先审批,在10天内向董某发放了1万元的救助金。
今年以来,该院办理的91起司法救助案件中,75起均是由刑事检察部门移送的线索,实现了履职一体化。
该院司法救助工作并不是控申检察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全院一盘棋”。各业务部门信息互通、联合发力,确保做到三个“及时”:刑事检察部门及时移送救助线索、控申部门及时开展审查工作、检务保障部门及时配合发放资金。收到其他部门线索后,控申部门与当地检察机关或者社区、村委取得联系,调查核实被害人相关情况,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是否救助决定。检务保障部门收到控申部门移送的救助材料后,立即安排专人负责资金拨付,均在1个工作日内将救助金发放到位,让救助款真正救急又救贫。
“对于很多案件,惩罚犯罪很重要,但帮扶被害人也同样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司法救助‘雪中送炭’的作用,聚合内外多方资源,跑出检察为民‘加速度’。”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个性化救助,打造为民“解忧站”
在办理司法救助案件中,该院因案施策,针对案件的不同特点和主题,探索分级救助制度,划分为三个层级:“一级-特需救助”“二级-急需救助”“三级-一般救助”,按照不同救助标准实施不同层级的救助。
此外,该院对个案制定了不同救助方案,对因案致被害人死亡案件中,根据被害人家庭条件、赔偿情况等,启动“命案关怀”机制,参照不同级别救助标准开展工作,在5个工作日内为其发放救助金,第一时间通过司法救助缓和被害人近亲属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一案一策”的救助理念助推形成了“救助联盟”。该院与乡村振兴、民政、妇联等部门建成“1+N”救助格局,运用再就业、心理辅导、入学教育等措施做好延展救助,达到长期关怀、脱贫致富的效果。而在对低保户家庭发放救助金时,将提供就业帮扶,变“输血”为“造血”,确保救助及时有效不返贫。延伸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治理的融合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直是检察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不断提升检察履职能动性,把‘末端救助’变为‘前端救助’,把司法救助‘助’到群众心坎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丁宏伟检察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