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无锡
公益诉讼监督如何落实“检察大数据战略”?来看无锡检察实践探索
2022-12-05 09:28:00  来源:无锡市人民检察院
 12月1日

《检察日报》05版“公益周刊”

推出报道

《当大数据遇到公益诉讼,擦出怎样的火花》

聚焦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

打通“数据孤岛” 智慧赋能

精准发现安全生产监管漏洞

 

 

(2022年12月1日《检察日报》05版)

去年6月党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检察机关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今年1月,全国检察长(扩大)会议强调,要以“检察大数据战略”赋能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公益诉讼监督如何落实“检察大数据战略”?当大数据遇到公益诉讼,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无锡市检察机关积极搭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运用大数据为公益诉讼添智赋能,有力推动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打通“数据孤岛”

智慧赋能

精准发现安全生产监管漏洞

整洁的厂房内,保险粉(一般指连二亚硫酸钠,无机物)、氢氧化钠分别存放在独立仓库,新更换的防爆灯照明线路穿金属管,静电消除装置、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和灭火器材齐备……最高检“八号检察建议”下发后不久,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再次来到某纺织印染公司,查看该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情况。

据悉,这家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印染公司能被检察机关及时“捕捉”,源于锡山区检察院智慧赋能公益诉讼检察的办案实践。

锡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时发现,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存在信息壁垒,企业登记许可、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及刑事犯罪、消防隐患排查等数据分布在不同行政部门,而各部门之间信息不互联、不互通,仿若“数据孤岛”,导致该领域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不利于安全生产诉源治理工作的开展。

为打通“数据孤岛”,及时发现安全生产监管漏洞,2021年,锡山区检察院依托该院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全面采集了2016年以来辖区法院刑事裁判数据,对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并获取了全区企业工商登记信息以及行政许可数据,对接应急管理部门获取了全区安全生产事故数据、行政处罚数据和因涉刑事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查处等数据,研发构建安全生产监督模型。

“该模型通过分析研判行政许可数据、安全生产事故数据、法院裁判数据等,与行政机关的权力清单进行交叉比对,实现智能化推送安全生产领域监督线索。”锡山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莫斯敏告诉记者。

2021年8月,该院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收集到一条安全生产从业限制的线索。检察官经评估发现,周某等4人曾分别因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高坠事故、叉车卸货事故等发生,且所涉安全事故均造成1人死亡,后4人分别因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获刑,但企业登记中仍许可上述人员作为相关企业经营者,甚至为法定代表人,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

“从业限制落实不到位,可能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我们推动职能部门及时向涉案企业发出警示、变更工商登记、将上述4人纳入从业‘黑名单’。”莫斯敏说。

2021年底,锡山区检察院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督模型,将与安全生产有关的12345政务热线群众反映、消防等安全隐患排查数据信息纳入模型数据库,从源头把控安全生产隐患。

今年1月,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自动推送一条线索:从接警记录看,某纺织印染公司一年内发生3次火灾,火灾发生频繁,可能存在安全生产隐患。锡山区检察院立即启动公益诉讼调查程序,赴该企业进行调查。

调查中,检察官发现该公司仓库内保险粉与氢氧化钠混放、防爆灯照明线路未穿金属管、乙酸储存场所未安装静电消除装置、无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甚至连排风设备都未安装。厂区内员工宿舍毗邻生产车间,且厂房坐落在乡镇居民居住和出行密集的区域。一年内3次火灾皆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事故频发让周边百姓举报不断。

“这家公司让我们也很头疼,常常发生火灾不说,还是重点排污企业,我们多次要求公司整改达标,但一直未完成。”走访当地政府时,相关负责人“叫苦连连”,并表示“希望检察机关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根据调查情况,检察机关多次走访应急管理部门、消防大队等,促进相关行政部门加强对当地政府的专业指导。今年1月17日,该院向当地政府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助力政府更好履行监管职责。

今年3月18日,该院收到当地政府回函,表示公司已整改到位,因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已缴纳行政罚款6.5万元。

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在锡山区,近年来,无锡市检察机关充分贯彻落实最高检“检察大数据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要求,已先后搭建了包括汽修行业危废监督模型、医保基金安全监督模型、涉企案件影响评估监督模型、刑事侦查监督模型在内的多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后记:

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记者对于大数据的“威力”感受愈发深刻。正在研究检察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和社会协同体系建设的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也告诉记者,“大数据赋能公益诉讼,畅通了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的‘开源’信息渠道,打通了‘四大检察’融合衔接的‘任督二脉’,推动了执法司法信息共享数据化,增强了公益诉讼检察官的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促进了公益诉讼检察指挥中心建设。”在邱景辉看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注重“四级联动”的检察一体化运行机制,注重“四大检察”的融合衔接、统筹运用,促进构建综合“四大诉讼”的系统治理、溯源治理体系,努力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最高检指挥的非标成品油危害公共安全、污染大气、偷逃税专项治理和长江船舶污染专案等,均体现了数字检察的发展潜力。

当前,大数据赋能公益诉讼检察,可以说还在探索、起步阶段,未来应当如何发展?邱景辉认为,要加强公益诉讼检察业务与案件管理、检察技术信息研究等部门的协同协作,将数据分析应用贯穿“个案办理—类案监督—专项治理”的公益诉讼检察一体化监督办案全过程。要加快推进政务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快公益诉讼检察案例库建设,推行立案前案例综合检索制度。

“检察机关要充分利用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加强与各级人大、政协机关的协同协作,挖掘其中的数据富矿。”采访最后,邱景辉补充道。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