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无锡
无锡新吴法院:听不见,“看”得见
2022-10-14 13:42:00

  “小”案难解,寻寻觅觅不见踪迹 

  几个月前,无锡市新吴法院受理了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徐某起诉李某要求赔偿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一万余元,承办法官陆凯查看了案件材料后,认为案件事实较为清楚,金额不大,可以快速结案,随即安排书记员通知双方开庭。没想到,这起看似简单的“小”案件在送达过程中就遇到了障碍…… 

    

  按照规定,书记员通过邮寄送达、电子送达等方式向被告李某交送传票和应诉材料,但都没有结果,多次拨打李某的电话也无人接听。通过询问徐某,法官了解到李某是一位聋哑人。事故发生时李某曾经支付过部分医疗费,但因为后续联系不上,徐某剩下的医疗费就没了着落。无奈之下,徐某只得选择向法院起诉,希望通过司法途径找到李某,了结此事。 

  “虽然听不见,但应该还能阅读吧。”法官马上给了李某发了一条短信,表明身份并阐明案件情况,希望李某能回复。但两天过去,法官发出去的数条短信都石沉大海。 

  屡次探访,不放弃终有结果 

  “不怕,我们再上门试试看。”法官带着书记员来到李某户籍信息登记的住址,“叩叩叩”一阵敲门却无人应答。法官又敲开了邻居家门,向邻居了解李某的情况。“老李啊,他和他妈妈一起住在这里的,可能现在家里没人在吧。”邻居解释到。 

    

  邻居的话让法官看到了希望。数天后,法官再次来到李某家中,这次见到了李某年近八旬的母亲。李某母亲了解到事情始末后,向法官介绍了李某的情况。 

  原来,李某幼时因不当用药导致失聪,进而逐渐失语,李某与妻子都是聋哑人,无法与家人正常交流,只能通过写字、微信等方式沟通。“法官,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你们这么辛苦。你放心,我一定会通知我儿子来法院开庭的。但我怕到时候没法沟通,你们能不能请位手语老师,帮着翻译一下?”在交谈最后,李某的母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贴心关照,比比划划解纠纷 

  李某妈妈的话,法官记在了心里。经过多方协调,法官联系到无锡市新吴区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为李某聘请了一位手语老师作为翻译,协助李某出庭应诉。 

    

  开庭的这一天终于到了,区人大代表、硕放街道南二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君,区政协委员、无锡市新吴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蒋东永一起到庭旁听了这场特殊的庭审。法庭内,手语老师陪着李某一起坐在被告席上。庭审中,法官放慢语速,控制庭审节奏,特意给予李某与手语老师充分的沟通时间。 

    

  手势、翻译、发问、再翻译……一个多小时的庭审中,原被告双方进行了全面举证质证并详细发表了各自意见,庭审氛围既严肃又融洽。 

  庭审结束后,法官在事实调查清楚,双方当事人无争议的情况下,又趁热打铁做起了调解工作。通过手语老师的协助,经过耐心解释和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合意,徐某还体谅李某生活困难,同意李某分期付款。 

    

  调解协议签订后,李某和徐某握了握手。李某还向法官竖起大拇指。“这不用翻译,肯定是在说谢谢。”心里一块石头落地的法官也竖起了大拇指,并回以李某一个大大的微笑。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