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定位新职能,以司法所规范化推进年、提升年、深化年、优化年建设四年行动为抓手,推进“四规范、两同步”六项重点工作,突出“五大赋能”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司法所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党建赋能,注重司法所建设政治引领
突出政治先行,党建引领,以党建带所建,以所建促发展,实现司法所党建全覆盖,建立联合党支部17个,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建以“党建引领,盟红暨阳,服务为民”为主题的司法所党建品牌,各司法所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积极推进省厅基层司法所“双争双创”活动,促进司法所党建工作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各项职能相融合,推动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力量赋能,强化司法所队伍专业水平
市局领导班子带头,机关科室下沉一线,挂钩对接司法所,重点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项目化品牌化创建进行现场指导,针对存在的短板弱项,积极出谋划策,督促项目品牌化创建。突出司法所力量配备,合理调配使用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通过招录、调动等方式落实编制,实现司法所工作人员增容扩量。今年司法所新招录公务员5名,目前全市共有司法所政法专编55名,其他业务工作人员126名。注重司法所队伍学历培养和业务培训,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自学、培训、轮训等形式,鼓励司法所工作人员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改善队伍学历、专业结构,提升业务水平。全市司法所10名政法专编人员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法治赋能,激发司法所基层治理能力
围绕法治政府建设、营商法治环境、社会治理创新等目标任务,用系统思维求合力,用法治赋能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充分激发司法所法治效能。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探索司法所所长列席镇(街道)党政工作会议制度,提升镇街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推动镇(街道)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开展行政执法监督赋能,司法所承担本辖区内的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职能,促进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增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实效。深入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扎实开展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指导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7个,培育“法律明白人”2413名。
服务赋能,提升司法所法治供给效能
进一步提升司法所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等服务功能。以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为平台,探索建立镇(街道)“非诉讼纠纷调解联盟”,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加强与其他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落实特殊人群管理“一三三模式”,推进损害修复基地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做好特殊人群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努力实现“平安不出事”。充分发挥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建立日常法律服务与定期法律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常态化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选聘117名法律工作者担任248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努力实现“服务不缺位”。2022年以来,全市司法所指导镇(街道)、村(社区)调解平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999起,解答法律咨询 4300余人次,法律顾问提供服务时长超过15000小时,举办各类法治讲座330场。
品牌赋能,促进司法所业务提档升级
司法所立足主责主业,在发挥职能作用上求突破,突出各个司法所的个性、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构建“所所有优势,一所一品牌”的特色工作发展格局。打造“邻聚力”、“和·智·联”、“成方元+”等矛盾纠纷化解品牌,整合区域力量,搭建融合平台,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打造“法立方”、“季子号法治文化专列”、“丁果湖”湿地法治公园、“红豆”青少年法治基地等普法模式、阵地品牌,建设借助文化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新天地。打造“好乡伦”睦邻团、“胡同管家”、“水韵尚法”先锋队等“法律明白人”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打造分类施教助“新生”、“阳光回归”工程、“通利”安置帮教基地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品牌,探索企业承载新模式,实现特殊人群精准施策,标本兼治。打造“1+N”法治审查、“三原色”、“方园e家”等基层法治建设品牌,压实合法性审查责任,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描绘多彩基层司法行政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