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古画价值千金?一旦上拍绝对抢手,一定能拍出高价?和拍卖公司一起持有藏品,既保真、升值潜力又大?
不少老年朋友爱好收藏,为了这个爱好肯付出不少心血。但正是有这么一批人,盯上了以此为好的老年“宝友”,并向他们作出了如上许诺……
近日,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案涉金额近3000万元,犯罪时间长达5年多,被害人人数众多且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群体的诈骗案件。被告人徐某等九人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最高达一百万元。
为了取得老年人信任,徐某等人设立了多家艺术品交流、艺术品拍卖公司,并以公司名义招募了大量业务组长和业务员,试图以此营造“正规”且“可靠”的社会形象。
经过公司“统一培训”,这些员工开始寻找“目标”。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喜爱收藏、手中有藏品但对相关知识了解有限的藏家,谎称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宣传推广,促成藏品高价出售。
在业务员的游说下,许多老年“宝友”心动了。他们带着藏品来到徐某等人公司,鉴定、估价、拍照、制作图录、酒店推广、网上发布等一番操作下来,随后业务员兴奋地告知他们,“该藏品价值极高,有买家愿意高价购买!”
不曾想,交完钱,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虽然业务员们好像还是在为卖出藏品忙前忙后,但却总是因为卖家资金未到位、流拍、服务期届满等原因没有卖出藏品。
时间久了,待“宝友”们明白过来,前期缴纳的服务费、会员费、拍卖费自然是要不回来了。
慢慢地,胃口越来越大的徐某等人不再满足于只骗取服务费用,而开始哄骗着新入套的“宝友”与公司一起“合伙”高价购买藏品。当然,这些所谓的“古董”都是仿品,通过一番天花乱坠的包装,就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收藏价值、市场流通性极强的“正品真迹”。后来,不少被害人花了大价钱却只买了一堆赝品仿货……
该案主审法官周倩倩介绍:“这是一起典型的诈骗案件,被告人采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法。针对收取服务费的行为,从表面来看,被告人确实为被害人的藏品宣传推广做了一些事情,但从根本来看,这些公司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关注的人非常少,图录也不公开发行,在酒店进行宣传推广的信息也只有住店客人知道,实际上并不真正具备为被害人的收藏品进行宣传推广的能力,真正促成交易的可能性和藏品被购买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2015年7月至2021年4月间,被告人徐某等人采用上述手法,相互配合,先后从200余名被害人处骗得大量款项。其中,主犯徐某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2750万余元。而经统计,本案200余名被害人中,就有110余名为年满六十周岁的老年人。
近年来,很多老年人爱好收藏但缺乏相关知识,一些不法分子因此盯上了老年人的“钱袋子”,通过虚假营销手段进行诈骗,给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新吴法院立案后,一方面细致梳理案件事实,对200余名被害人所对应的上千笔事实逐一进行核对、审查,并在查清全案事实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对各被告人定罪量刑;另一方面加大追赃挽损力度,执行部门提前介入,形成审执合力,并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协同配合,对涉案九名被告人的财产一查到底,应查尽查,尽最大努力挽回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今后,无锡法院将继续加强审判职能,重点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防范养老诈骗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识骗、防骗能力,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护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