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运用线上手段“快准狠”解决纠纷?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传统庭审模式?如何把握方向,运用司法手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这些,都考验着无锡新吴法院人的智慧......
案情简介
祥云公司(化名)是物联网高新技术的制造企业,大城公司(化名)是物联网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近年来,两公司紧盯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2020年8月至9月期间,两公司签订了多份项目合同,约定由祥云公司联合某高校,为大城公司承包的产线提供价值2000余万元的智能看板升级改造服务。这些智能看板用于汽车制造的无人车间,可以将改造前的几十项数据打通,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智能看板分析模型,改造后的车间只需要一名工人查看异常的问题数据并修复即可完成生产。
然而,受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高涨、垫资成本持续攀升、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双方在履约过程中产生纠纷,祥云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大城公司支付改造项目费用。但双方对合同价款、付款节点、违约责任等都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对项目升级改造和两公司的经营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法官裁判
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及陈述,法院查明了合同履约情况,厘清了验收的合理期限和付款的期限,明确了相应的违约责任。鉴于前期审理工作的充分准备,法院向双方释明调解结案可以有效降低诉讼成本和缩短诉讼时间,便于双方今后在互信互惠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
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院多次通过电话、微信、邮寄函件等 无接触式 方式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促使调解方案达成。
在同步录音录像下,主审法官赵蔚在互联网庭审小程序中确认双方当事人的身份,询问双方的调解意见,制作相应的调解笔录,并由各方电子签名予以确认。短短一个小时内,这起争议标的千万元,发生在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间的案件就处理完毕。
法官点评
新冠肺炎疫情中,便于防控疫情、避免人员交叉感染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等新兴产业危中思变、化危为机,释放了巨大的创新潜能,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但在实践中,由于仅仅依靠一家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完成一些较大项目的技术改造升级,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企业转型发展项目,更需要多家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通力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发挥迭代效应,真正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对此,需要参与项目改造与建设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树立法律先行的理念,规范操作,明确彼此边界,积极配合行动,确保物联网技术运用获得更好的舞台。
这就要求企业都应遵守诚信原则,树立契约意识,强化合同管理。合同双方要慎重对待签订的每一份合同,要充分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合同履行内容做到充分、完备、详尽,防止产生遗漏与扯皮。
面对合同履行产生的纠纷,双方当事人应本着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态度来妥善处理。对于一些遗漏的合同条款,也应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友好协商,争取得到圆满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件及时解决、减少诉累,又能使双方握手言和、携手共进。
同时,法院也将积极创新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通过网上立案、线上庭审、云端调解等措施,有效地解决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问题,及时化解企业之间的纠纷,促进无锡地区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再上新的台阶。
对面困难,需要各方协力,共度难关。法院倡导在不影响债券实现的情况下,债权人应适当换位思考,选择对债务人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财产保全措施,适度适量减免疫情期间带有惩罚性质的违约金,共同为债务人恢复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共同打造多方共赢的解纷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