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快:5天60余万工资全部核发到位
“法律援助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的法律保障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才能真正让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海华表示。
2021年11月19日一大早,一群人急匆匆地来到了无锡市锡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情绪很是激动。“大家不要吵,有什么问题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的,请大家都冷静一下。”锡山区法援中心姜立娟一边安抚大家情绪,一边引导他们前往会议室。
原来,这些人都是辖区某电动车制造公司的工人,公司因资金压力,已经拖欠60余名工人两个月的工资,而且公司法定代表人已不知去向,眼看着就到了年底,大家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法援中心寻求帮助。
在详细了解案情并确定此案符合法律援助的受理标准后,中心第一时间受理此案并指派了法援律师。经与属地司法所、派出所、人社所联系沟通,援助律师直接到公司现场查看资产情况。
经调查,公司仓库存有500辆电动车,办案人员立即与法院联系,争分夺秒进行诉前财产保全,法院作出保全裁定,并将诉前保全事宜移交执行局。11月24日,在法院的支持下,法援律师、工人代表和公司负责人经过艰难复杂的调解,61名工人近64万元工资全部核发到位。
“讨薪的过程很艰难,我们经济条件有限又不太懂法,法援中心的办案人员不仅给了我们规定范围内的援助,还有超过职责之外的帮助,办案效率高,帮我们拿到了属于我们的工资,我们心里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在拿到工资后,一名工人代表拉着法援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道。
这一案件只是无锡法律援助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扎实做好“法援惠民生”工作,开通农民工援助绿色通道,把法律援助落到实处,赢得了受援人的高度赞誉。
形式新:“法律明白人”“专家服务团”齐上阵
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地处锡东新城,辖区内新建商业小区众多,建筑工人多,纠纷自然也多。“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最贴近群众的站所,如何更好的发挥法律援助‘基层防线’的作用,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我们一直都在尝试和探索。”安镇司法所所长何萌说。
钱明作为安镇第一批法律明白人,他认为法律明白人不是让你成为“法律专家”,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要做农民工的身边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民工建立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权益。
为此他带头组建法律服务微信群,邀请辖区农民工加入。将实用的普法信息和辖区的社会治安工作动态,通过文字、图片、案例等形式向微信群发送,群里的民工可以方便地借助手机微信来学法、守法、用法,让民工也能轻松成为“明白人”。
“也就是在群里看到了民工年底讨薪的案例,今年我和工友们提前与法援中心取得了联系,再加上法律明白人的帮助,我相信今年一定能顺利拿到工钱,高高兴地回家过年!”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李某,边说边把手机里法律服务微信群的案例指给工友看。
除了探索法律明白人参与法律援助外,滨湖区司法局还坚持法律援助的民生导向,通过成立“专家服务团”的形式,为民工保驾护航。近日成功办理一起涉及16名受援人的集体欠薪法律援助案件。
自2020年11月起16名受援人遭遇公司恶意拖欠工资,涉案标的达60余万元。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于2021年12月初受理案件后,积极与区人社部门、区两诉服务中心对接,组织“专家服务团”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为节约劳动者的维权时间成本,法援中心联合“专家服务团”与欠薪公司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成功说服该公司在十日内付清全部工资,以最短的时间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方式多:法律援助质效不断提升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发展,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中心采取多种举措,通过打好欠薪“预防针”、开通讨薪“快车道”、打好讨薪“组合拳”、完善法律援助“点援制”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满意度。
梁溪区司法局进一步加强与仲裁、监察等部门的联动。增加派驻律师在市、区两级劳动仲裁部门值班的次数,通过在市、区两级劳动仲裁部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受理、法律援助宣传等服务,实现农民工法律问题“一站通办”。
“非常实用,工作人员都非常有耐心,也非常专业,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能给我们解答!以后我们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筑工人钱某拿着工作人员赠送的法律读本高兴地说。
为了适应疫情防控新要求,改变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方式,新吴区司法局先后依托宪法日、法治宣传月,将日常工作中的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变为法律援助宣传,通过进工地、进企业活动,为在锡农民工提供法律知识,培养农民工“有麻烦,找法援”的意识,让他们在法援路上“少跑路”“跑对路”“抄近路”,成为真正的“法律援助明白人”,最终达到援助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