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警用装备,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警服、警棍、头盔、盾牌,似乎只与格斗战术相关,跟科技搭不上边,可是在无锡警营,有这样一个“技术大咖”,利用自己的20余项国家专利给警用装备增加了“黑科技”,他就是无锡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四大队指导员杨可。
风雨廿载
他尝过装备简陋的苦
“那个时候,我们全身上下就一根警棍、一副手铐和一套警服。”杨可清晰记得,1994年,他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上班第一天去报到,师傅带他领了一根警棍、一副手铐。“就这样上岗了,追着那些犯罪分子跑,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杨可笑着说。
“金匮桥附近正在进行毒品交易!”杨可得到线索,便立即赶赴现场,追击逃窜的嫌疑人。跑了几个街巷,跟着嫌疑人拐进了一个街口,突然,一根乌黑的枪管顶住了杨可的脑袋。汗毛倒立,杨可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几乎是下意识的低头快闪避过枪口,一记拉手推背反制住了嫌疑人。夏日火辣的日头下,杨可出了一身冷汗,为刚才的一幕感到后怕,赤手空拳危险性太高。
2000年初,杨可调到交警部门,负责现场事故勘定。他说,最怕的就是遇上下雨天,倒不是因为雨天环境下工作辛苦,而是事故现场图必须用钢笔手工绘制,一旦被雨水打湿便会影响证据效力。他至今还记得出过一个暴雨天的交通事故现场,即使身边的辅警帮他撑着伞,图纸还是糊了一张又一张,怎么也画不好,令他无比焦灼。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革新警用装备”的念头在杨可心里萌芽。
警装管理
他誓言要交出新答卷
2013年,杨可从交警支队转岗到巡特警支队,开始跟警用装备管理打交道。盘活在库装备、熟悉管理规范、熟练物品出入库管理,杨可发现了问题——很多现有的装备已经跟不上警务需求,比如警用腰带,即使材质不断更新,但在使用体验当中并没有突破性的改善,松了不利于跑动,紧了摩擦胯骨限制行动,长时间佩戴腰部还可能会受伤。
将警用腰带设计成背心的想法来源于战地记者的多功能背心,随身便携又能放装备,杨可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查资料,看文献,手绘设计图,整合特警战术背心、交警反光背心、单警多功能腰带……一款多功能警用作战背心被他设计出来,不久便在全市公安民警的身上得到了普及,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两项知识产权。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杨可在警务装备的创新上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在巡特警队伍的拉动演练中,杨可发现传统的携行背包功能单一,负担又重,“何不借鉴户外运动背包,兼顾实用性和舒适性?”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一代的警用战术携行包横空出世,搭载了可拆卸支架,合理分配功能区域,背负的舒适性极大提升,并且在无任何补给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巡特警队员24小时的单警处突作战需要。
进入巡特警支队8年,杨可搞出了20余项国家专利,参与研发了30套个性化特警反恐装备,改装完成了三辆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专业特种车辆,在他的努力下,无锡公安特警装备达到了“全国领先,全省第一”的水平。
好风借力
装备管理实现智能化
物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亦如东风推动警务智慧化飞速发展。作为新技术忠实“粉丝”的杨可,对于各类新理念新技术都努力在第一时间掌握。
刚接手警用装备工作的时候,物品进出库都是人工操作,工作量大、清点繁琐、装备实时状态也难“一口清”。有一次,队里要出紧急任务,那边队员都急着登车,这边还有很多人的装备没取完,杨可急得满头大汗。
一次,杨可陪女儿逛超市时,望着自助结账机陷入沉思,“这不就是个现成的出库系统吗?”心里想着,他转头便开始研究起来,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技术性能对比,他与相关专业公司一次次反复沟通,研发出了“警用物资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实现了警用装备管理“物联网+智能化”的高度融合。
系统试用的那天,大伙看着杨可一通操作,装备进出明明白白,库存自动盘点,直呼方便,“咱们也用上高科技了,老杨你这下省力了!”杨可却说,省力只是一方面,规范才是更重要的。系统运用之后,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并很快得到推广。现在,无锡公安各物联网派出所和智慧警务工作站里都能见到这套系统的身影。2021年8月初城区某警务站要出一个紧急任务,十多位民警同时涌到装备柜前,一秒开柜,十五秒取装备,仅短短一分钟就完成了战队集结。任务完成后,队员自行归还设备,全程自助操作。
今年杨可已经50岁了,但是对警用装备革新的想法还有很多,他饱含深情地说,会继续这一段与警用装备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