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以制造毒品罪判处被告人李伟拘役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走上歧途的“高材生”
2007年,李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985高校的微电子专业。“虽然大学学的是微电子专业,但我是理科生,物理、化学、生物都比较好。”追忆起学生时代,李伟言语中还是带着些许自豪,“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想过能不能用一些市面上常见的、不受管制的化学原料,制作出管制化学品。”
大学期间,李伟家里几位亲近的长辈相继因病去世,再加上和女朋友分手,他变得焦虑、失眠、心情沮丧,一直不去参加考试导致大学肄业。
2016年,李伟来到无锡某科技公司工作。他入职后做的是化学试剂研发员,工作内容主要是帮一些大学研究生设计化学试剂,看着这些大学研究生每天出入科研场所,而自己却因为大学肄业只能在小公司就职,学生时代的一些念头在李伟心中重新变得清晰。
郁郁寡欢的李伟,一方面追求刺激,想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他自认为患有抑郁症,但又讳疾忌医。当他知道摇头丸最早是国外用来治疗士兵的创伤应激综合征后,就想自己在家试制摇头丸。
闭门修炼的“绝命毒师”
2016年底,李伟开始进行第一次尝试。
李伟经过推理,设计出三种可以制作摇头丸的方式,并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一种。他似乎将此事作为业余兴趣一般,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尝试、摸索。
在李伟的手机上,自费网购化学原料和实验用品的记录高达几十页,这些记录不仅无声地叙述着李伟埋头研制的几年光阴,也印证了同事对他的评价:“很喜欢钻研难题”。2020年6月,他第一次制出了含有摇头丸成分的液体。
同年,他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制作摇头丸,但制作出的成品没有达到李伟的预期:“杂质太多,我怀疑其中还产生了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
为了验证猜想,李伟又在网上下单了冰毒的尿检板,随后,他被公安机关抓获。
消极情绪不是犯罪借口
经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鉴定,从李伟家中缴获的成品液体中确实含有摇头丸成分,其中一份样本浓度高达51.1mg/ml。
经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司法鉴定所鉴定,李伟在本案中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刑法规定,李伟在家自制毒品的行为应以制造毒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抓获他时,李伟尚未对这些液体进行提纯萃取,也未曾自己服食或贩卖给他人。到案后,李伟如实供述了制作毒品的犯罪事实,并自愿认罪认罚。最终,经过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本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由法院依法作出如上判决。
检察官提醒
本案的被告人出身名校,原本前程一片光明,但因为遇到挫折无法自我调节,长期心情苦闷,进而追求病态的成就感,妄图自制毒品缓解情绪,自此一步步走入歧途。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毒品历来是严重的社会公害,它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对毒品采取严格打击的政策,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只要行为人明知是毒品而进行制造,无论其是出于猎奇、炫耀本领、赠送还是牟利等动机,均构成制造毒品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