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陶语”助推基层治理
△宜兴法院丁蜀人民法庭
丁蜀镇是江苏省宜兴市下辖镇,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是著名阳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江南旅游胜地之一。该镇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陶文化源远流长,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被誉为“中国陶都”。
宜兴法院丁蜀法庭立足审判职能,创新工作举措,紧紧围绕“陶”这一小镇特色谋篇布局,创新构建“陶都模式”、积极服务“陶瓷产业”,打造“法言陶语”法律宣传品牌,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法庭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以特色司法服务助力矛盾隐患诉源化解。
“陶都模式”的诉源治理
2019年5月,丁蜀镇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建立丁蜀镇多方联动社会协同治理解纷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意味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由“法院主推”上升至“党委主抓”。
“村、社区按地理位置形成6大片区,设立一个联系点,选任联络员。我们法庭指派法官与该片区联络员对接,做好矛盾激化前的钝化工作。”丁蜀法庭副庭长盛熹说。
△丁蜀法庭向潜洛村治保主任送达案件分析报告
自2019年5月“陶都模式”运行以来,至2021年5月期间,丁蜀法庭受理案件2617件,同比下降11.1%。其中以调撤方式化解案件1447件,判决案件服判息诉率93.34%,取得良好的诉源治理效果。2021年陶都模式作为成功经验于今年3月在《江苏法院简报》上刊载。
丁蜀法庭借助“陶都模式”主动将法院工作融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大局,从源头引导纠纷进入可控渠道。纠纷发生后,由各网格区联络员主动介入调解纠纷,整个过程均可得到法庭的法律支持。若前端化解纠纷不成,当事人申请立案的,经审查认为适合通过社区调解办理的,由该社区对接的法官邀请社区联络员参与调解。
在诉讼阶段,联络员可以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协助法庭做好快速传唤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查找当事人下落等工作,为法庭及时有效处理纠纷打好基础。
△丁蜀法庭就一起赡养纠纷案在潜洛村进行巡回审判
“信息共享、专业引导”,人民法庭以司法力量协助基层政府良性治理。网格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网格内行为异常信息进行采集并同步推送至“陶都模式”信息平台,对可能进入诉讼的纠纷,法庭与司法所制定预警台账、提出化解方案。法庭还不定期赴乡村开展巡回法庭审判,以示范案例引导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店小二式”的司法服务
丁蜀法庭结合2020年受理的涉紫砂类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形成报告,通过向紫砂行业协会、紫砂从业人员集聚地、紫砂行业代表、政府主管部门等发放,提示紫砂从业人员行业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为行业协会就紫砂纠纷的源头预防提供抓手和方向等。
搭建紫砂调解专业组织。丁蜀法庭与宜兴司法局、紫砂行业协会合作设立紫砂调解专业组织“陶娘舅”,引导涉陶瓷、紫砂类案件由“陶娘舅”进行诉前调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力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实现陶瓷类案件的源头治理。截止目前,“陶娘舅”共为法庭分流案件32件,其中调解成功10件。
法庭还指派专门法官在陶瓷协会开展调研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参与撰写的《宜兴紫砂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获得江苏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论文三等奖;同时,积极邀请陶瓷协会会员、紫砂从业人员旁听与其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合同类、借贷类相关庭审,提升紫砂从业人员的证据意识。
“法言陶语”的宣传品牌
丁蜀法庭驻庭调解员曾任电视台主持人,他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联合宜兴市口才协会、丹凝读书会等社会团体,组建“法言陶语”法律宣讲团。法庭提供的相关案例,在读书会成员的润色拓展和口才协会成员提炼表达下“法言法语”化为“陶人陶语”。 “法言陶语”宣讲团的宣讲内容涉及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如何进行诉讼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法庭的现实案例作为范本,并以访谈、朗诵、表演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演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析理,一看就乐呵,乐呵后就明白。
△丁蜀法庭副庭长盛熹宣讲民法典
法律宣讲团自今年2月成立后,已深入民主社区、公园路等社区进行普法宣传5次,提供法律服务120人次,并承办了三八妇女节“女人花开更靓丽”活动,为在场的200多位妇女儿童就民法典中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主题进行了授课和互动,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