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锡山法院开展“转作风 找差距 办实事 优服务”系列活动,将办案下沉谋实效、服务下沉谋发展作为践行司法为民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满意度。法官、人民调解员、村调解主任和网格员四方联动,就地化解一起多年“阳光权”纠纷,这样的“为群众办实事”,锡山法院续集不断。
“一天里就只能见到半个多小时的阳光。”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住东港镇春风村的徐阿兴与徐阿同成了邻居。那年,徐阿同在其屋前种下了一棵香樟树苗。二十年过去,小树苗长成繁盛大树。冬天,徐阿兴家的前屋和屋前场地全部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一天里就只能见到半个多小时的阳光”,阴影下的湿冷对年迈的徐阿兴来说特别难熬。“请法院制止侵权,清除香樟树荫,还我‘阳光’。”今年3月初,在多次协商无果后,83岁的徐阿兴来到锡山法院起诉。他在诉状中写道,请求“法院制止侵权,清除香樟树荫,还我‘阳光’。”锡山法院立案受理后,将案件分流至驻院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华小勤拿到案件后,与双方进行了沟通,发现双方对于事情的成因、香樟树荫的影响、处理方式等都存在争议,显然矛盾由来已久,难以调和。
“联系当地村委,了解事情全貌。”要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不能只听当事人的说法。华小勤老师联系立案庭诉调对接指导团队,一起商量下一步调解工作如何开展。锡山法院立案庭庭长唐洁当即与徐阿兴、徐阿同所在村的网格员取得联系,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原来,徐阿兴与徐阿同之间一直存在小摩擦,而“香樟树”成了导火索,“点燃”了邻里之间的矛盾。网格员也曾就香樟树引发的采光权问题进行过协调,但是徐阿同一直以会影响“风水”为由推脱,不肯解决。
“找个大晴天,我们一大早去现场看看。”3月25日,连续阴雨过后,终于看见了久违的阳光,唐洁庭长一早带着锡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柯菲菲以及华小勤老师赶到春风村,村调解主任、网格员也一同前往。80多岁的徐阿兴与70多岁的徐阿同之间许多固执的认知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开,耐心倾听、不厌其烦地解释、苦口婆心地开导……此时此地不是引导双方争论法律观点,而是实质化解矛盾。
“解决方案的最后一环,由村委扣上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双方终于同意在冬季来临前修剪枝叶减少树荫,但是如何修剪、谁来修剪又成了新的问题。唐洁庭长与春风村调解主任、网格员沟通,是否可以考虑由村委出面从通行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过于繁茂的枝叶予以修剪,这样徐阿兴、徐阿同双方的“采光”问题也能得以解决。汇报后,村委同意对树木修剪作出统一安排并实施。徐阿兴、徐阿同也认可了这一方案。“解决了百姓的一个小困难,我们感到很充实。”阳光下伸展的香樟树影,终于从阻挡冬日暖阳的天然屏障,成为了安逸生活的余韵悠长。我们一直思考,透过一个案件我们如何为群众提供更多?那就是更人文的解纷方案--用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和方式去理解他人、帮助沟通;更长效的机制建立--通过网格延伸诉讼服务触角,从解决一个困难到预防更多纠纷的发生。这一路,我们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