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原来“叫不动”的职能部门成了解决难事的积极力量,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网格员站出来成为服务农村的一面旗……这一切背后,是江阴申港街道创新的机制——“网格调解员工作室”。过去一年,申港街道在申南村成立首个“季子传人调解工作室”,配备专业调解员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室、网格调解工作室有效结合,基层治理的触角被延伸到“神经末梢”。日前,申南村又提出了“网格调解员”专业化赋能,探索网格与村务信息、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
三级架构覆盖农村纳入网格
在近年的乡村振兴中,申南村率先感受到网格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村委资源有限,基层力量薄弱,对能解决问题的一些职能部门“叫不动”,一些网格员在农村中是“沉默者”,专业能力不足……申南村党总支书记何惠忠说,新时代下,专业化赋能非常关键,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互动,共同关注网格中各种问题,拓展网格员的能力向纵向延伸,在农村治理、纠纷调解、精细化管理上积极作为。申港街道探索出网格党建的三级架构:街道总网格—村网格调解工作室—网格。街道总网格履行“中心工作”的首要职能,村网格调解工作室与村社区党总支对应,网格调解工作室在提升网格员调解能力水平的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尤兴洪同志作为“季子传人调解工作室”网格调解室的负责人,自1986年1月起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在三十余年的调解一线,积累了熟练的调解技巧和丰富的调解经验。今年4月15日,申南村的一对老夫妻来到“季子传人调解工作室”,请求尤兴洪帮助解决老两口的赡养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情法共融调解之后,老人的子女一致同意各拿出一套安置房让老人居住,并承诺按月向老人支付赡养费用,日后老人如遇重大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也将共同承担,尽到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
梳理矛盾问题层层压实责任
为做实专业的网格调解员,申港街道通过工作室组织培训班、师徒结对、个案辅导、团队助力等系列专业赋能活动,让原来“空转”的网格有了解决基层难事的坚实后盾,一批疑难杂症第一时间在“神经末梢”得到解决。
疫情期间,申南村网格调解员於伟宏碰到了一起棘手的企业租赁合同纠纷。某承租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业务发展不规范,导致企业长期亏损,生产主线全部关闭停产。由于法人代表长期不在公司,出租公司一直无法追回租金。考虑到案情复杂,调解难度较大,於伟宏第一时间将此案上报至“季子传人调解工作室”,与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尤兴洪进行师徒结对,采取以老带新,群策群力的方法,共同商议解决对策。通过“逐一约谈”“提供方案”“友好磋商”三步法,调解员耐心地帮助承租公司分析现状、权衡利弊。最终,承租公司同意解除租赁合同并关停公司,拖欠的租金通过双方共同聘请的具有资质的评估公司对承租公司的物资进行评估变卖后支付,一起因租赁合同引发的矛盾纠纷得以成功化解。如今,申港街道根据各村社区特点,逐步复制“网格调解员工作室”解决机制。对街道总网格无法解决的问题,归入市网格中心统一处理,一层层压实责任。
汇聚民智民力盘活各方资源
党员、志愿者是“网格”中最基本的“细胞”,这也是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核心关键。申西村(南庄佳苑)调动起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汇聚民智民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申西村的党员、志愿者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居家隔离户门口,他们认真地填写工作情况登记表、测量体温、张贴封条;小区门卫上,他们检测着出入人员的体温;外来种植户的大棚门口,他们张贴着举报告示牌;自然村的垃圾桶旁,他们背着沉重的喷雾机细致地消杀;进村卡口,他们认真地检查着每一辆进村的车辆;商品房小区里,他们拖着移动音响做防疫宣传;社区大厅里,他们在返澄人员登记点上严阵以待……
申西村(南庄佳苑)825户居民被细化为2个“网格”,如今每个网格都梳理出居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并设置相应的服务事项,由党员居民带头参与认领这些服务事项。过去两年,这个居民区参与“网格”工作的党员居民人数达到30人,服务事项28个。“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基层网格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申港街道政法委员吕伟江说,申港街道正着手从信息化建设入手,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网格调解、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践行“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