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法机关来说,良好营商环境的营造,必须体现在每一次审理、每一次执行、每一次调解当中。近年来,兴化法院践行“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用速度、力度和温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他们聚焦精准保障,延伸司法服务,印发《司法护企意见征询函》,走进12家规上企业,为企业进行全面法治体检;他们制定《服务保障小微企业新发展十项举措》,为小微企业发展解忧纾困,不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水平……近年来,该院破产审理、执行合同等高质量考核核心指标位于全省中位、泰州前列。
“我院以实干争先的精神,围绕服务大局,抓好自身建设,精准助力辖区企业实现具有转型和创新含金量的发展,同时以营商环境考核、综合考评等指标提升为指挥棒,在全院营造争先进位向前‘闯’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稳步提升。”兴化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钱惠彬介绍说。
破产和解让“火烧连营”成“绝处逢生”
近年来,兴化法院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标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认真履行破产审判职责,健全完善破产审判体制机制,主动将破产审判工作置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之中,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位于兴化东南一隅的戴南镇,是全国闻名的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江苏宏泰不锈钢丝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泰公司)也是该市传统的不锈钢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但在经营过程中,不少不锈钢企业家没有充分认识担保的利弊,基于行业之间的兄弟情,走上了行业担保之路。多家企业“火烧连营”式成为金融借款纠纷的被告,宏泰公司也不能幸免。判决生效后,因无力偿还,公司连同法定代表人陈某某都成为了被执行人,经营、生活处处受限。
2021年4月,债权人通过“执行转破产程序”向兴化法院申请对宏泰公司破产清算。
同年8月,兴化法院裁定宏泰公司破产清算。宏泰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某某强烈表示想保留住企业,并于2021年9月向法院提交了和解协议草案。合议庭了解到,该公司拥有多个有价值的商标、名牌产品及专利,且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有很好的运营前景。在和解协议获债权人表决通过后,法院最终裁定认可和解协议,并终止破产程序。2022年1月,宏泰公司按照和解协议清偿所有债务。
宏泰公司负责人介绍,破产和解给了企业再次腾飞的机会。解除了失信人的“特殊”身份和沉重的担保之责后,公司重回发展正轨,前几年,公司销售额仅为700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3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3个亿。
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兴化法院在审的破产案件中,有4件通过破产和解再获新生,为市场注入了活力。
善意执行让“鸠占鹊巢”成“腾笼换鸟”
今年以来,兴化法院坚持保企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刚柔并济采取执行措施,通过多元服务“暖企”、巧执纾困“护企”、诚信激励“助企”等举措,努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升执行工作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增长。
某公司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被裁定破产,厂房经两次拍卖均未成功,最后将公司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所有权以物抵债给了债权人某食品公司。今年初,一个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的食品加工项目落户兴化,并与该食品公司合作,准备使用上述抵债厂房生产经营。项目入户在即,而原本准备用于生产经营的厂房却被秦某占用。
兴化法院主动与某食品公司进行对接,引导其进行诉讼,并迅速判决支持了他们的诉讼请求。判决后,该食品公司向兴化法院申请先予执行。
4月下旬,在前期四次的调查走访谈话后,经过周密的安排部署,兴化法院组织对涉案厂区宿舍进行腾空交付。得知秦某的弟媳丁某也在园区的一家企业上班后,法官将她的工友、车间主任邀请到现场,帮助做思想工作,并再次作了充分的法律释明,告知他们本案厂房及土地已为某食品公司所有,应通过合法途径行使权利。最终,丁某态度软化,帮忙劝说公婆搬离现场。执行法官现场协调,帮助他们安置了新的住所。最终,该处厂房顺利腾空,项目迅速上马,目前实际投资已达一亿元以上。
诉前调解让“剑拔弩张”成“春风化雨”
上半年,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企业陷入停产困境。企业停产,拿不到工资的工人找到法官,咨询如何与企业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并索取经济补偿金。和谐的劳资关系,直接关系到企业复工复产的顺利推进。对此,兴化法院积极扮演“调解者”和“裁判者”角色,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切实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帮助企业尽可能减少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损失,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4月初,兴化法院戴南法庭就采用诉前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一场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帮助43名工人顺利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当场领取996856元补偿金。
张某与某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双方约定企业员工由张某负责管理,公司除为员工缴纳社保外,每月将工资汇入张某账户由其统筹发放。后企业停工停产,双方因为补偿金的问题一度剑拔弩张。
寻求到当事人的情感认同后,法庭一边引导双方互谅互让,通过理解、宽缓的自主协商,融化尖锐对立的冲突,一边整理记录工人们的身份信息、工时工种、补偿金额。在尊重案件事实和双方真实意愿的基础上,最终将这场群体性纠纷化解在诉前。
据了解,该企业目前已顺利复工复产,好几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又回到了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