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法院阔步多元解纷“进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对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院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理念先行,从追求办案数量向探索有效治理转变,打造了多元化解‘有支撑’、诉调对接‘无缝隙’、纠纷调处‘全覆盖’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升级版。”
在靖江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靖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许飞对该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获得市人大常委会肯定。
内外联动 探索协同解纷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光靠法院一家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借力社会有效力量,探索协同解纷。
2018年8月,在靖江市委政法委牵头、靖江法院推动下,召开了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进会,全市30余家行政机关、园区、乡镇的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参加会议,共绘多元解纷同心圆。会议指出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现实意义,并就如何协同推动该项工作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各方合力,织起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大调解网络。
近三年来,靖江法院坚持内外联动,通过诉前调解、委托、委派调解等方式联合化解纠纷,对479份人民调解协议予以确认,对涉及破产清算、非法集资等涉众纠纷,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确保风险可控,逐步形成了“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递进式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
在确保“一张大网”覆盖的基础上,靖江法院还积极推动“一个平台”融合,设立了“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靖江市非诉讼服务中心法院分中心”,同时搭建起“1+4+N”模式多元解纷平台, 即以“陈燕萍代表工作室”为龙头,邀请以全国人大代表杨恒俊同志为首的“两代表一委员”等志愿者16人作为特邀调解员,并将“能人调解”工作室纳入平台;以4个基层法庭为支撑,和辖区48个基层站所、乡村社区形成结对共建关系,共同化解社会矛盾。
土地流转纠纷是基层社会矛盾的一大突出表现,关乎万千农户的切身利益。面对土地流转纠纷逐年上升的趋势,靖江法院秉持“农村的问题,必须在农村解决”的理念,将案件搬到村委会进行现场审理,充分协调辖区政府、司法所、村干等多方力量参与到矛盾化解中去,妥善化解了多起涉千余户村民的土地流转纠纷,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靖江法院搭建的多元解纷平台,为我们及时调处、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有效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也为我们德胜村建设全国最美乡村提供了法治保障。”在一次代表联络活动中,杨恒俊点赞了靖江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为了确保人民调解员队伍能够充分发挥调解职能,靖江法院还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制,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选拔培训、职责范围、调解流程、考核奖励标准等。自2018年6月人民调解工作室正式运行以来,靖江法院共聘请专职调解员8名,协调23名公益律师入驻,共化解诉前纠纷875件,发放奖励26.5万元。
精准施策 提高解纷效率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要坚持内外联动,更要抓住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快速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有效治理和自我调节。
“你们姐妹俩能够重归于好,我相信你们父母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在靖江法院斜桥法庭“宋大姐品牌调解室”里,王某晓、王某华姐妹俩冰释前嫌的一幕分外温馨。
原来,姐妹俩因矛盾常年不来往,父母去世后,双方又因财产继承问题矛盾激化,几近对簿公堂。“宋大姐品牌调解室”得知情况后,提前介入对双方进行了专业调解,最终令双方放下成见,重归于好。
婚姻家庭是基层社会矛盾的多发、频发领域,靖江法院以维护家庭和睦、修补社会关系为根本目的,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婚姻家庭类案件收案呈下降态势。
“我们与妇联、公益组织联手推出了‘情法容融’斜桥服务团队,引入心理干预、联动调解等机制,形成了家事审判‘和谐驿站’‘宋大姐品牌调解室’等特色工作品牌,精准化解此类纠纷,尽量不让‘一家人’变成‘两方人’。”靖江法院斜桥法庭庭长陶永华介绍道。
在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方面,靖江法院也探索出了一套“加减乘除”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劳动纠纷调处效率,当事人姜明国对此颇有感触。
姜明国的儿子小姜在上班途中发生车祸去世,小姜所在的单位却以事故发生前小姜已提交辞职报告并离职为由,拒绝承认小姜在发生事故时与其存在劳动关系。
靖江法院孤山法庭收案后,巧用“加法”,多次与人社、交警部门对接, 最终“抽丝剥茧”,查明小姜确实是在为原单位上班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
为了减轻双方诉累,法庭将确认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赔偿一并进行调解,并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还了小姜一个公道。姜明国为此特地向孤山法庭赠送锦旗以表感谢。
2017年以来,靖江法院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共办结各类劳动争议纠纷1737件,并针对建筑领域农民工讨薪难问题发出司法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作为全省法院改革试点单位,靖江法院还与公安、保险、鉴定等部门对接,推进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大大提升了交通事故纠纷处理效率。
德法共治 激发解纷活力
近年来,靖江法院不断强化司法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法官们化身“行走的天平”,将司法裁判融入基层治理、乡风文明和百姓生活中,坚持以德法共治激发基层自治活力,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在孤山镇蹑云社区的会议室里,“百站巡回·法沁马洲”专项活动正在进行。台上,法官正襟危坐,有条不紊地审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台下,社区群众聚精会神旁听庭审,接受法治熏陶。
“百站巡回·法沁马洲”是靖江法院常态化开展的一项专项活动,在辖区挑选了100个较大的村居、社区设置巡回驿站,挑选涉黑恶犯罪、涉套路贷、婚姻家庭等群众关注度高的典型案例,共开展巡回审判246次。
同时,靖江法院进一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力度。2019年,靖江法院审理的一起“凶宅”买卖案,被央视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栏目采用,进行了实地拍摄和采访,并面向全国观众播出该案例,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诚信的深入思考。
靖江法院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的形式,将身边的案例融入百姓生活中,进一步缩小大众思维与法律认知的差距,提升民意与法律的匹配度,为合理引导预期、完善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靖江法院还出台了《“法官进网格”行动实施意见》,安排全院46名员额法官对接全市1097个网格,并挑选207个网格作为审判点,聘任网格员作为司法需求信息员、诉前纠纷协调员、法院诉讼调解员、法院执行联络员、涉诉信访化解员,并打造“员员联合”模式,密切员额法官与网格员的联系。
自2018年以来,靖江法院共组织法官走进网格172人次,参与纠纷源头处理143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800余册,“五大员”协助送达、勘验340余人次,参与调解630余人次,充分激发了多元解纷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