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这算盘打错了
找债务人的担保人还钱,结果对方却说自己离婚“净身出户”了。面对如此情况,债权人如何维权?启东法院审结了这样一起确认离婚协议约定条款无效的案件。
2013年,顾某向高某借款,陈某和张某提供担保。2020年,高某以顾某、陈某、张某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归还借款。法院判决顾某支付高某借款本金490万元及利息,陈某、张某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因被告一直未履行还款义务,高某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于2022年作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裁定。
2023年,高某发现担保人陈某与其妻子黄某在离婚、复婚、再离婚期间,均自愿放弃夫妻共同财产,认为陈某是假借离婚“净身出户”逃避债务,遂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陈某与黄某离婚协议书中“由夫妻共同出资购买的住房1、住房2所有权归女方所有”的约定无效。
陈某究竟是不是为了逃避债务假离婚?法院审理查明,陈某、黄某于1986年登记结婚,2007年协议离婚,双方约定男方除个人衣服等日常用品外,自愿放弃婚内所有共同财产,双方婚内购置的某小区住房1归女方所有和居住。2010年,陈某、黄某复婚,2014年,双方再次协议离婚,约定双方共同购置的分别位于不同小区的住房1和住房2及小轿车的所有权归女方所有,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均由男方承担归还。
法院综合现有证据认为,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意义上的恶意,是指当事人对于事实是否明知。本案中,陈某与黄某均为银行工作人员,两人对于借贷、担保、房屋产权等财务知识应为熟知,黄某对于家庭财产情况应有全面了解,且二人有共同向他人出借民间借贷的先例,黄某称其对陈某担保情况不知情明显违背常理。
陈某与黄某在2014年的离婚协议中涉及的房产有2套,其中住房1早在二人2007年离婚时已处分给黄某,时间早于陈某为顾某向高某提供担保的时间,2014年离婚协议中关于该两套房产的约定延续了两人之前的财产约定方式,没有作出新的处分,不能认定陈某与黄某对该套房屋存在恶意串通。而住房2系两人2010年复婚后购买,房屋产权证登记在陈、黄二人名下,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法院认为,住房2取得于陈某为高某提供担保之后,陈某与黄某明知陈某须对高某出借款项承担担保责任,仍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将夫妻全部财产归于黄某,全部债务归于陈某,对该套房屋的分割明显存在恶意,影响了高某的债权实现,损害了高某的合法权益。据此,法院确认“住房2所有权归女方所有”的约定无效。
陈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