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外地的,拿不到工资怎么回家过年?头疼了这么多天,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帮我们办理了法律援助。”1月16日,7名外来务工人员走进了南通海安市滨海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询问如何要回被拖欠的工资。接待他们的司法行政干警秦树婷一一登记了个人信息,联系企业负责人无果后,向市法律援助中心反馈情况为其办理了法律援助。
自“法润江苏 情暖民工”活动开展以来,海安市司法局紧盯农民工法律服务需求,联动开展隐患排查、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行动,着力解决农民工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安“薪”过暖冬。
织密一体宣传“传播网”
1月27日,在海安新就业形态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新园社区的“法律明白人”顾小翠正在给骑手们作法治微宣讲,还邀请了书法家现场书写法治对联和“福”字,为骑手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说法送“法”,写福送“福”,年味儿里多了“法”味儿。司法行政干警、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们深入建筑工地、企业、餐饮服务等重点领域,宣传法律援助、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网格员、调解员等专项培训中融入农民工权益保护专题,激活群众身边的移动“宣传点”。线上利用“尚法海安”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等平台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实时发布涉劳动者维权、防诈反诈等系列,让学法“触手可及”。一月份以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32场,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手册、法律服务指南等资料近2000份。
织细隐患排查“严密网”
“你好,快过年了,我们来了解一下你们公司年底工资的发放情况。”在雅周镇某橡塑公司内,司法所联合人社局、建设局工作人员走进辖区内企业,对职工开展调查走访,摸排是否存在欠薪隐患。
李堡司法所多次联合相关部门对在建工程农民工专项资金、保险等进行检查,发现违规立即叫停整改,存在欠薪情况的工程竣工后不得验收合格,敦促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实现工程开工、建设、验收实现监督保障全覆盖。
精准排查,奏响摸清欠薪风险隐患“前奏曲”。加大欠薪类矛盾纠纷排查力度,重点对工地、中小微企业及发生过劳动纠纷存在“欠薪隐患”的企业进行农民工薪资支付情况专项走访排查,发现问题早介入、早干预。联合行业商会,通过进企宣传、“法治体检”等手段,将根治欠薪关口前移,从源头防范化解欠薪风险隐患。
织牢法援维权“保障网”
12月28日,海安某纺织公司机器设备成功拍卖,102万元执行款顺利汇入66名受援人的账户中。
这是一起历经六个月的法律援助案件,终于在年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除了这66名受援人外,另有18名本地职工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根据海安市司法局、海安市总工会联合出台的《职工法律援助站工作制度》,他们向海安市总工会申请,获得了总工会提供的兜底帮扶。
立足于便捷高效,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放大“安心援”品牌效应,组建专项律师服务队,加速受理指派流程,实现80%案件当日受理、当日指派、当日约见,推动尽快进入实质性程序。重大群体性纠纷由两名以上名优律师承办,法律援助中心全程跟踪指导督办。增设律师调解岗,与人社、住建、信访等部门协调联动,加大监督+调解+援助实质化解纠纷力度,为民工权益保障增添“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