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也是启东大调解成立20周年。“枫桥经验”自诞生到发展,在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与实践中,历久弥新、历久弥坚。进入新时代,“枫桥经验”被注入了全新元素,但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不变。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启东市委政法委特开辟新时代“枫桥经验”启东实践专栏,刊发全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优秀案例,共同见证“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北沿江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之沿江通道的骨干线路,也是南通交通格局中落地实施的过江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启东西站的工程建设地在北新镇辖区内,北新镇为全力服务保障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矛盾调处职能,成立“北沿江高铁党员先锋调解室”,高效化解铁路建设(北新段)过程中引发的社会矛盾,努力打造高铁建设“无诉无访”品牌,主动、高效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加强组织建设,构筑前沿阵地。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将“人民调解建在工程部一线”理念。选优配强工作队伍,由3名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1名法律顾问,2名法律明白人组成工作室专班,及时就拆迁征地过程中常见的家庭遗产继承纠纷、农村房屋交易合同纠纷、补偿安置纠纷等开展调解,切实守牢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处矛盾35件,包括“涉外”在内的家庭遗产纠纷15件,农村房屋交易引发的纠纷2件,补偿安置矛盾5件,赡养纠纷2件,其他类型案件11件,调处成功率达97.1%。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调解质效。依托北新镇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和平安法治联盟工作站,进行平台对接、信息共享。采取“1+3+x”工作模式,“1”是工作室人员常驻,“3”是充分整合公安、司法、信访派驻资源,“x”是发挥党员、网格员、乡贤等“本土”优势,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离婚不离家”的老夫妻安置补偿纠纷、施工引起房屋开裂赔偿纠纷,国外子女参与遗产分配等复杂矛盾均得到了有效化解,避免了纠纷的升级。坚持事后回访制度,严防思想反弹,做好跟进落实,推动案结事了,通过追踪成效,最终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重视源头预防,诠释为民情怀。改进工作方法,让调解工作从“坐等上门”向“服务下沉”转变,提升群众满意度。针对诉求热点和意见建议,北新镇定期开展议事活动,在调解室内“唠家常”,打通倾听民意的“最后一米”。
调解室与项目工程部、施工单位建立日常沟通机制,落实联席会议。法律顾问就噪音、扬尘污染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结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向相关单位提交施工建议,最终高铁项目部调整施工时间并进行公告,组织雾炮车和清洗车辆对沿线、施工车辆进行清扫,对裸土进行了覆盖。施工范围对造成沿线居民房屋开裂的参照评估结果逐一进行赔偿,并主动加固施工道路,方便群众出行。党员先锋调解室切实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化解。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亲切地把工作人员称作“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