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殷支书在我们‘讨薪路’上给予的帮助,要是没有殷支书我们的底气也不会那么足。”近日,来自南通市通州区通运桥村的村民江阿姨代表20位工友给二甲司法所送来了锦旗,表达了谢意。
江阿姨口中的殷支书是老支书殷锦忠,退休后,在二甲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邀请下,成立了二甲首个个人工作调解室——老殷工作室。老支书人熟地熟事熟,让调解室成为二甲镇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通州区司法局不断深化“枫桥经验”,主动适应基层治理新任务、居民群众新需求,依托“银发先锋驿站”,探索了“夕红调解室” “老兵调解室”等一批“银发力量”调解品牌,有效激发出基层社会治理的“银发动能”。
“小阵地”汇聚“大能量”
在金沙街道虹南社区的“和事佬”调解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调解员均为党员,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方针政策宣讲和矛盾排查化解相结合,以推动社会治理关口前移的方式,变“坐等来访”向“主动问需”转变,切实将调解摆到群众“家门口”。
这个调解室是通州区推进调解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探索,通州区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14个镇233个村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全覆盖网格体系,把党员调解服务触角延伸至村组“神经末梢”,形成“党群服务大家享、矛盾纠纷一起议”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通过让群众说事、干部听事、双方议事的方式,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风险隐患就地消除,有效防范小矛盾激化升级为大问题。
“小宣讲”促进“大和谐”
清晨,在通州人民公园入口处,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演着二人转、说着三句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周边群众进行政策宣讲。这群“银发老人”大多是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法官,他们自发组织,通过讲述自己学法、知法、用法的亲身经历,开展“养老防诈”“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等内容宣讲,为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氛围贡献着一份力量。他们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今年,共开展各类法治专题宣讲共计48场,帮助群众“一对一”化解婚姻家庭、老旧小区“飞线”整治、小区违章搭建等各类矛盾纠纷144起。
如今的“银发宣讲团”已经成为通州区一张响亮亮的名片,在群众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宣讲团队伍也由最初的几人壮大到现在的56人。老同志们通过“聚人气”的生动讲述和“接地气”的暖心调解,构筑起集“预约—咨询—调解—跟踪”于一体的闭环解纷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小切口”推动“大和谐”的初衷。
“小调解”助力“大治理”
通州区兴东街道陆扶桥村村民张某和李某两家土地相邻,由于历史原因,两块土地之间边界模糊,因划分问题,双方经常发生争议,两家“寸土必争、互不相让”。近期恰逢播种忙季,双方因界址问题再起争执,村调委会本着“矛盾不上交”“门口纠纷门口化”的原则,主动联系当事人进行调解,并邀请了“银发先锋驿站”志愿者、退休村干部胡新成共同参与纠纷调处。胡新成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带领村干部多次现场勘查界址现状,查阅土地使用权证明、历史协议等相关证据,并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诉求。最后从法律法规、邻里和谐两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双方同意将土地边界重新划定,这起历史界址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有人的地方就有纠纷,目前我们全区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动了‘胡新成式’调解力量共计112名,他们活跃在网格一线,通过主动认领网格矛盾调解任务,为构建‘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的网格治理体系贡献了银发力量。”通州区司法局刘玉贤介绍道。
通州区将推动“银发力量”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领域的治理效能,通过打造企业调委会、环境信访乡贤调解室等行业性阵地载体,让“银发力量”在宣传法律政策、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环境隐患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强化基层治理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