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蟹黄肥,渔民忙捕捞。捕捞时节,启东近海镇塘芦港码头上渔船络绎不绝。伴随着阵阵汽笛声,渔民们扬帆起航,满载而归,被海风吹过的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这其中,就有近海镇两名涉海涉渔类社区矫正对象。启东地处江之委海之端,靠海吃海是渔民们的生活之道。关注到这类社区矫正对象的需求后,近海司法所聚焦“请假难、监督难、帮扶难”的问题,对涉海涉渔类社区矫正对象出海作业的审批、监管、教育流程进行多次设想、分析、论证。在伏季休渔期结束之际,近海镇两名符合要求的社区矫正对象顺利拿到批准外出的“通行证”,开启全新“耕海”征程。
按要素分类,实施精细化管理。司法所对在册涉海涉渔类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分为自己购买渔船的船主,在船上务工的普通渔民,在码头收购海鲜的创业者三类。在三类基础之上,再根据有无宣告禁止令、有无出海捕捞需求、捕捞作业海域等方面进行细化区分。
小组谈话+实地走访,评估出海必要性。对提出申请的社区矫正对象,司法所实地走访港口码头,与本人、家属、船主谈话了解该名社区矫正对象的以往工作经历、生活技能、经济状况、认罪悔罪态度,听取多方面意见,综合评估该名社区矫正对象出海捕捞的必要性。
层层分析审核,评估出海可行性。经初步评估,出海捕鱼作业确系其正常生活需要,且平时能遵守监督管理规定,司法所再深入了解其出海作业区域、出海规律、出海频次,向启东市福泰近海海洋渔业服务有限公司、近海镇“港长制”办公室核实是否持有捕捞相关证件,有无办理保险等情况,并将外出有关材料及时反馈上级部门审批,通过层层把关,确保审批无漏洞。经审核评估,对于暂不予批准的申请人员,向其详细说明理由,帮助其重新制定“职业规划”。
收牢监管网,助推起锚耕海
针对请假出海捕捞的社区矫正对象,司法所建立外出前中后的闭环监管流程。为规范出海管理,建立海上临时矫正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出海前谈话,明确担保人和临时监督人责任,要求本人签订自律承诺书,嘱咐其不能参与非法捕捞、收购、食用水产品等违法行为。出海前,实地走访其所在码头,查看工作环境,记录所在码头定位,要求出海期间通过卫星电话或微信落实“日报告”制度,遇到恶劣天气、进港卸货等情况及时汇报。回港后,及时报告并到所销假,无法按期返航的,可以通过卫星电话或微信先行提出延期申请,并在返航后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扬起育人帆,服务向海民生
根据涉海涉渔类社区矫正对象的知识盲区、法律需求,司法所制定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学习库,要求其学习关于禁渔区、禁渔期、禁用的工具方法等规定。因出海捕捞不能参加线下集中教育的,可以到司法所销假后开展个别教育学习,保证学习不落后。为丰富教育资源,司法所利用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平台资源向其推送学习视频与资料,鼓励其下载相关资料后在休息时自学,不耽误工作的同时提升自身法治素养。接下来,司法所还会积极邀请渔政执法部门开展警示案例专项教育,增强涉海涉渔类社区矫正对象安全作业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净滩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海为田园,渔为衣食。启东近海司法所将秉持宽严相济的原则,重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监管,以司法温度保障特殊群体的应有权益,让回归之路上没有“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