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刘圩村地处曲塘镇工业集中区,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共有37个村民小组,1820户,5420人。村内有各类企业186家,各类经营实体、电商126个,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单位20多个,是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村,享有“三河福地”美誉。近年来,面对工程多、人口多、矛盾多等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刘圩村坚持以依法治村为抓手,聚力通过“三微”模式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营造秩序良好的平安法治环境,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刘圩样板”。
强基赋能“体系网”,搭建“微平台”
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坚持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将全村5个网格划分为37个微网格,建立“村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组织体系,220名党员发挥先锋旗帜作用,主动融入网格治理。组织党员骨干、网格长、法治志愿者、环卫人员形成大巡防网格,分片设网、分区切块、分类设格、以格定员,实现“全网通”。建立村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打造镇级首家村域治理指挥中心,融入市级综合信息系统,依靠实地走访摸排矛盾、依靠大数据分析问题、依靠网格员协调跟进、落实村干部化解纠纷,将矛盾纠纷抓牢在手里、稳控在村里、化解在源头。开发“刘圩在线”微信诉求通道,分流12345和110举报数量,减少诉求流转节点,提高矛盾化解效率。建立协商议事平台。充分尊重村民自主意愿,建立党群议事协商会,下设村民意见征集组、村级事务监督组两个小组,通过党组织提议、“两委”商议、议事会决议三个环节对村级重要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做到议题、方案、过程、结果“四公开”,构建“一会两组三议四公开”村级民主治理新机制。
涵养人才“蓄水池”,培育“微自治”
发挥乡贤能人作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厘清发展脉络,梳理优秀乡贤资源,建立双弘纺织创始人杨广泽、江苏好青年张勇等120人乡贤志愿队伍,助力乡村治理精准有效。依托乡贤促进会,乡贤充当矛盾调处“主力军”,按照“群众诉、代表说、乡贤评、书记定”的流程,召开矛盾分析研究会,顺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件。
积极培育乡土“法律明白人”。将村“法律明白人”培育作为工作重点,把村两委成员、专职调解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五老人员”优先纳入遴选对象,择优选择法律素养、道德品质高的村民作为培养对象,累计遴选13名法律明白人。利用乡情、亲情、友情资源,推动法律明白人参与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综治维稳等工作,精准把握群众法律诉求。
引进法律顾问服务。通过购买服务与律师签订协议,法律顾问采用坐班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解答法律疑惑,同时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及时提出法律意见和风险提示。
构建法治“风景线”,打通“微循环”
建立法治文化主阵地。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全省首个农民法律图书室、全国首个农民法治教育馆。打造“四季同行,法治刘圩”学法教育基地,分为春风化雨、夏花灿烂、秋实满枝、冬日暖阳四个篇章,重点呈现宪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普法内容,让村民在休憩游玩时,感受法治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成立“贤亭议事”特色志愿项目。为解决调解工作中生面孔、难开展等薄弱问题,村党委从实际出发,组织动员退休干部、教师、乡贤,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与文明实践服务项目有机结合,广泛参与调解工作中。原双楼农经站顾永富驾轻就熟调处土地权益纠纷、海建公司原负责人蒋维高帮助协调职工劳动纠纷、退休妇女主任翁桂兰协助处理家庭赡养纠纷等成功案例数不胜数。
选树“崇德尚法”典型。注重以德润心、以法育人,重视村风民风、良好家风建设,在建阵地、制家规基础上,每年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学法用法示范户评选活动,大力培育选树了吉顺明、向可民等模范典型,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