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提升持续走深走实,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区、镇、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三级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整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资源力量,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功能,探索出一条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新路径。目前,该区各类矛盾纠纷90%以上在镇村一线化解,社会治安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从“分散办理”至“一站解纷”
“之前跑了很多部门都说不好解决,找了这家奔那家,让人晕头转向。现在好了,这个地方一进来就有人引导办理,根本不用你操心,才来一次就解决了问题!”近日,海门街道居民钱先生奔波了3个月的难题,在进入矛调中心后,仅用1天时间便得到了解决。
早在20多年前,钱先生购买了某商业街的一处店铺用于出租,随着近年来政策调整,办理营业执照需要提供规范性资料,钱先生手上缺少一些关键材料,导致租户无法正常办理执照,租户与钱先生起了矛盾。近三个月,钱先生曾先后到多个部门咨询办理执照事宜,但都无果。
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受理后,立刻通过社会治理大联动指挥平台登记上报区级中心,并将此问题分派给了行政审批、工商、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考虑到涉及多个部门,且各部门依照的相关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中心指定了包案化解部门及责任人,多部门会商联办,仅1个工作日就解决了困扰钱先生3个月的问题。
钱先生的问题能够如此高效解决,得益于海门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快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1+14+3N”(“一站式”区、镇、村三级调解平台+医患、劳动人事等14类专业调解组织+N个公检法等对接调解组织+N个个人调解室或“通解室”+N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在法治化轨道上绘就矛盾纠纷化解“路线图”。
“海门在组织赴浙江普陀、嘉善、诸暨及苏州等先进地区实地调研基础上,靶向转化调研成果,高效推进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如今的海门,一套畅通的‘线上循环、线下闭环’流程已经运转成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勇如是说。在区级层面,海门整体进驻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区矛调中心及重点专业调处工作站,集成“网格服务管理、12345政府热线、矛盾纠纷化解、诉讼服务受理、应急指挥调度、公证服务办理、法律援助受理、社区矫正管理、研判联动指挥”九大功能,健全受理交办、信息研判、联动指挥、督查考核等机制,推动实体化常态化运行。在镇级层面,以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为导引,在全市首创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ABC三档建设标准模型。同时,充分发挥功能型党组织作用,依托社会治理大联动指挥平台、社情民意监测预警平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压茬推进镇级中心软硬件同步提升。目前,该区镇级中心已全部建成,年前50%的区镇将建成A档中心。
变“单兵作战”为“多元共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冲突多发并呈现诉求复杂化等特点。要化解这些矛盾,打造集专业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形成多元化解合力是关键。
该区三厂街道孝威村群众反映村内某再生资源回收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散发的气味影响正常生活,对企业的排放达标认证不认可,部分群众情绪较为激动。
针对这一情况,街道调处中心邀请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区级环保部门、检察机关的干部代表到孝威村开展“围炉夜话”,大家围坐在一起发表意见和诉求。企业代表介绍了投资设备治理气味污染的情况,目前已经排放达标。并表示他们还将通过进一步治理,提升效果,使排放达到民标。接着环保部门介绍了气味污染产生侵害的条件以及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检察机关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以检察办案助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对不作为的行政机关,百姓也可以向检察机关反映,检察机关一定会维护好百姓应有的环境权益。通过解释、沟通和宣传,村民代表们放下了心结,表示理解支持。“开展围炉夜话,充分发挥自治作用,面对面答疑解惑、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宣讲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矛盾调解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孝威村党总支书记施翠华说。
“这起拖欠土地租金的纠纷一直困扰着我们村委会,两年来承租的老板一拖再拖,将近30万元的租金涉及100多位村民的利益。现在好了,通过你们的调解,这笔款项终于来啦!”四甲镇新复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周新华介绍。日前,十余位新复居委会的村民将一面印有“一心为民办实事 诉前调解促和谐”的锦旗送到了四甲诉调解纷驿站。
由“被动应付”到“常态治理”
“小事”在网格内时常发生,看似简单的小事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前段时间,海门区正余镇青正村网格员在排查中发现,村民花某与妻子钱某发生婚姻纠纷,多次发生肢体冲突,迅速将这一情况报至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
调解过程中,男方多次扬言采取极端手段。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提请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对纠纷“提级管理”,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立即启动了“重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召集属地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人员进行联合调解。中心为当事人安排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与法院联动,开辟“诉调对接”绿色通道。最终,双方协议离婚,解开了各自心结。
该区牢固树立常态治理导向,强化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不断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将矛盾调解纳入网格化管理中,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推动村警务室、调解室、网格工作室“三室”共建,联动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六方”共解。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为试点推动村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在城市社区推广海门街道“红色物业+红色网格”联建模式,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在社会治安复杂地区推广三星镇林西村、叠石村深化“警格+网格”融合模式,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在农村社区推广常乐镇颐生村“社会治理联盟”,推动为民服务创优、平安法治共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网格”,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
在此基础上,积极优化平安法治考核机制,对区镇突出以矛盾纠纷调解总量为核心指标的“一升四降”竞赛机制,对连续六个月指标落后的区镇综合考核实施总分倒扣分,压紧压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对村居推进“七无、四好、一控制”竞赛,压实村级矛盾排查化解责任,与组织部门联动,每季度推送排名后十的村(居)名单,连续2次进入后十的,纳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予以整顿提升。同时,落实区镇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核心指标预警、提示、交办、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推动矛盾纠纷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社会治理由物理整合聚合向实战实效运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