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安政法系统来说
是一个充满了期望与欣喜的美好时节
因为
Ta们来了
踏着秋风
沐着秋雨
Ta们朝气蓬勃
Ta们怀揣梦想
就这样
意气风发地向着我们走来了
我叫季裕玲,1995年生,毕业于安徽大学,现在开发区法庭担任法官助理。进入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学习很多业务和法律相关的知识。近两日了解到作为法官助理需要做的日常工作及流程,同事们也都耐心地跟我讲解如何去做,我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并时常温习。开发区法庭承办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需要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储备,我也在抓紧认真学习中。从阅读卷宗了解整个办案经过,以及学习系统操作电子文书送达等这些事情做起,每一个环节都要掌握熟悉,才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今后我也会主动多问、多听、多看、多学,将法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司法实践中,争做一名优秀合格的法官助理。
我叫卢佳,1997年生,2019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较擅长视频拍摄及后期制作,兴趣爱好是观看动漫和电影。2022年8月,考入海安市检察院,目前在政治部工作。
时光弹指一挥间,入职已一月有余。这一个月,我用镜头记录下院内的各项会议活动,制作了公益海报,参与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工作内容丰富且充实,感悟良多,检察宣传工作是繁杂且琐碎的,但又充满挑战和乐趣,回看自己亲手拍摄的工作瞬间,编辑的公众号内容,感受到工作给我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和获得感。
除此之外,我还跟随业务部门检察官们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查看非法占用耕地行政公益诉讼案后续整改情况,切实保护耕地;亲临肃穆的庭审现场,感受法律的威严;走进网格,走到群众身边,宣传养老防诈,保障群众利益……这些都让我更快地融入到检察集体,同时也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明白了检察工作的重大意义。我还积极参与了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从街道巡查,到文明典范城市入户宣传调研,再到爱心献血,在投身城市建设、为民服务的路上,一路前行,毫不退怯。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叫丁聪,1998年生,2020年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法学专业,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2022年8月,考入海安市检察院,现在第一检察部工作。
工作以来,我主要担任第一检察部的内勤一职,协助部门负责人落实督办事项,开展信息调研宣传等各项工作,也协助员额检察官办理普通犯罪案件。检察内勤工作无疑是细碎繁杂的,这需要我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学会慎始慎终。此外我还负责海安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中心的宣传讲解工作,在无锡惠山检察院、河南淇县政法考察团等来海参观学习时进行解说。
时间如白驹过隙,短短一个月的工作体验让我深入了解检察系统运作流程,认识到新进人员转身份、转思维的重要性,铭记“职责所在,使命使然。”我深刻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人要在三项工作上下功夫:一是强化政治学习,找准正确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检察人的根本。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提升政治素养。二是提升业务能力,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作为普通犯罪检察部门的一员,强化法律知识储备,将法学理论与检察实践相结合。三是团结奉献,强化协作配合。勤于付出、主动作为,为检察事业多做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作为一名怀揣法治梦想的有志青年,当我的青春初遇“检察蓝”,希望能碰撞出精彩火花,为海安法治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我叫夏凡,2000年8月生,2022年6月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目前在海安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实习。
来所短短一周多,我收获颇丰。接处警、警情反馈、制作笔录文书、卷宗整理、场所清查、反诈宣传……虽谈不上已得心应手,但在领导的指挥和师父的引导下,也渐渐跟上了派出所的节奏。
2022年8月29日,城北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家中老人走失,我跟随师父社区民警范月娇赶赴现场帮助寻找,最终在自由村大道左侧的一处草丛中找到了老人。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可听到了家属感激的道谢后,我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清凉舒爽。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人民警察和海安公安的新生力量,我将时刻铭记四句话十六字方针,在实践中磨砺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相信多年后回望,闸东路32号的这段日子在岁月长河中定会熠熠闪光,使我一生珍藏。
我叫王汝刚,1999年10月生,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现在城西派出所轮训。
青春有很多种颜色,而我相信我的青春会因藏蓝更精彩。8月29日,我来到了城西派出所,开始了我的警营生活。坐在会议室内,看到身边一个个身穿藏蓝警服的前辈,心想谁会是我的师傅,我瞄了眼严肃的治安民警,又看了看亲和的社区民警,心中在不停地考究又充满了期待。
我的师傅是一名优秀的社区民警,从事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他从事过交警、内勤、治安、社区等多个岗位,经验十分丰富。9月6日下午,辖区某超市内因付款问题引发报警,我们跟随师傅迅速到场,现场中师傅一边化解矛盾纠纷,一边提醒我注意接处警工作的要点。短短的一周时间,我跟着师傅接处警、检查单位、走访社区、化解矛盾纠纷……充足的警营生活,让我由好奇到逐渐适应,我已经喜欢上了这种忙碌的工作节奏,看着师傅的背影,看着群众的笑脸,我庄严承诺,今后的从警路,我将会带着忠诚、公正、严谨、担当,践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用激情热血铸就金色盾牌。
我叫陈海波,1999月10日生,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警务指挥与战术系,现在巡特警大队跟班培训,跟着师傅葛非凡后面学习。
跟着师傅,我们在中央广场警务站值勤,在七星湖文艺表演安保,在操场上流汗,在警车里巡逻,在乡村野地里抓人,诸多丰富的经历让我短短一个多星期内体会到巡特警大队领导对我们深切的关怀,大队内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服务群众的工作热情以及师徒之间深厚的情谊。
工作之余,师傅毫无保留地将警务实战技能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教给我们。主动降级,被动升级,在平时工作中要保持情绪稳定,文明用语,切忌与群众对骂,但是当有阻碍执行职务的情况发生时,必须予以必要的强制措施以维护公安威严。警械使用的优先级,在接处警过程中,遇到需要使用警械的情况时,辣椒水优先于警棍的使用,达到控制目的即可,避免将嫌疑对象打伤,若必须使用警棍,则击打人体大肌肉组织。师傅教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他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让我向着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更迈一步!
我叫周文涛,1999月12日生,毕业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今年九月我开始了在海安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培训生活。初到巡特警,大队领导以训词精神为核心,为我们新警制定了一套“成长计划”,给我们的从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根本遵循与指南,我们首先开展了以“扣好从警之路第一粒扣子”为专题的政治学习活动,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政法工作者,在政治问题上要做到明辨是非、学思践悟。接着,我们在大队师兄的带领下,学习了警务装备的使用和警务技能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警务实战的水平。最后,我们也积极投入一线巡逻与接处警工作,在大队民警的带领下参与了重大活动安保、大要案件侦破等相关工作,对警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培训我受益匪浅,基层培训生活不仅让我快速地将自己的身份从一名警校生转变为一名公安新警,更教会了我作为一名基层政法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工作能力。我相信巡特警大队的培训生活会让我自信扣好从警生涯第一颗纽扣,走好从警之路。
我叫储蓉蓉,1993年生,江苏海安人。毕业后在律所工作过,也在公司从事过法务工作。加入海安市司法局行政复议应诉服务中心后,感受到新的工作氛围,工作报到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来申请行政复议的当事人,在科室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成功协助受理了行政复议案件,并且按照相关流程程序送达给申请人与被申请人,通过这次实践让我迅速进入岗位,也学习到了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我也感受到,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勉励自己要积极转变工作思维,加快熟悉业务步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主动跟领导同事学习请教。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牢记初心使命,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叫范张森,1993年6月生,一名新晋的事业人员,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安人。这次能有机会来到美丽的雅周镇工作,我很开心。
星光不负赶路人,有幸成为雅周镇信访部门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信访工作要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感受到信访工作无小事,维稳工作千头万绪,因此我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会。
转换角色,进入工作状态。从企业到政府,工作角色的转变对我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积极转变给心态,以进取之心对待事,以从容之心对待苦,以真诚之心对待民,扎扎实实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学习,强化自我修炼。刚到工作岗位,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还好有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我尽快转换角色,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已经对工作使用的系统、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主动作为,练就本领担当。机关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到基层一线,才能正确掌握情况,锻炼自身解难题,破困局的能力。今后遇到事情我会主动作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我叫钱宇, 1997年7月生,中共党员。我很荣幸能够经过重重考验加入海安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来到雅周镇政法条线,主要从事网格相关工作。
从校门初入职场,我第一站便来到雅周镇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熟悉工作,在这里我了解到“警网融合机制”,初步掌握“雅周镇网格中心工作日报表”“海安市市域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全要素网格通”“南通市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智能应用平台”等APP和日常工作流程,对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的网格化管理有了进一步深刻认识。
今后工作,我会围绕网格信息、服务走访、联动处置、综合办公等网格化管理工作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努力成为一名“心中有责任、眼中有事情、手中有行动”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建设“生态雅周、文旅雅周、活力雅周、幸福雅周”添砖加瓦!
我叫谢文利,1989年10月生,之前在海安农商行工作,2021年8月作为新人来墩头司法所参加工作,与所长韦桂宝结成师徒。
“法理不外乎人情,化解纠纷时要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记得,这是我学到的第一课。
那天,四五个人来到司法所要求调解,他们情绪激动,在办公室一边拍桌子,一边大叫要求给个说法。原来他们家小孩上完夜班回家后,第二天猝死了,家长要求公司赔偿,但因为缺乏48小时就诊记录,劳动仲裁不认定为工伤,公司认为与己无关,两方各执一词,产生矛盾。
法律上讲,既然无法认定为工伤,公司便无需承担责任。我把这一意见告诉师傅时,他摇摇头,“你这样处理是合法了,但人家刚刚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句轻飘飘的无责,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于是调解时,师傅一边尽力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一边苦口婆心地劝说公司负责人,希望能从人道主义角度给予适当补偿,通过一天的努力,最终公司答应负担死者的丧葬费用,双方达成和解。
时光匆匆,我将继续以行求知、以知促学,让工作既有法理的力度,也有情理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