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男,1967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民法院第六党支部书记、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他带领的立案庭团队频获上级法院和党委、政府表彰,其个人先后获得“文明法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坚守,是他宽解人心,维护安宁的一颗红心,也是他执着追寻理想的一份真情。
快走一步 家门口前促和谐
“有公家在,肯定会帮你解决问题的。”在双甸镇德银村的一户农户家中,刘俊对两位年逾九十的老人说道。两位老人一直居住在一处危房中,此前,镇村干部多次劝说,老人始终不愿搬离,危房修缮改造无法进行。走访中,刘俊协同镇、村工作人员和法律援助律师来到老人家中,实地了解情况。得知老人的顾虑后,刘俊耐心地释法说理和开解,老人最终同意搬离危房并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事后经法院回访了解,老人现已搬离危房,暂时居住到大儿子家中,就老人的赡养和居住问题,如东法院将会同镇、村共同进行诉前调解。
由于熟悉法律、又善于做思想工作,很多调解员手上的老案、难案都是在刘俊手中解决的。积极推进诉源治理的道路上有他步履不停的身影,构筑立体式的纠纷化解体系的框架中有他勤耕不辍的付出。柔性方式解决纠纷、刚性效力保障履行,为辖区百姓撑起了省时、省力的司法“保护伞”。此外,利用春节等重要节日的时间节点,刘俊带领审判团队下沉挂钩网格,听听群众的难事、烦事和忧心事,甜水村的百年老字号、双甸镇的田间地头里、一线解纷的阵地中都有他的足迹。
细想一处 涉众纠纷早化解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包含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引申到调解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调解工作不仅要化解已有的矛盾纠纷,同时也要做好对隐藏矛盾的处置。刘俊,就是这样一位“化未访”的践行者。今年1月18日,他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化解了一起涉28名农民工追要工资案件。
“感谢法院,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工人工资的问题,要了一年多的工资都没有结果,现在我终于放心了!”工人代表马某签订完调解协议后,激动地说道。
涉案28名农民工均是如东某铸造厂工人,2020年以来,因工厂经营不善业已停产,工人工资也未曾发放,老板陈某虽向28名工人出具了欠条,但经多次催要未果,工人们无奈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刘俊在收到诉讼材料后,一方面,考虑到该案涉人数较多,且系农民工工资欠薪纠纷,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在征求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迅速将该案件委派给如东县非诉讼服务中心法院分中心进行诉前调解。另一方面,主动与人社部门联动对接。终于,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该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为保证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刘俊即时组织双方到庭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关注群体性纠纷,守护平安的要做的远不止这些。江苏宇迪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内设有一间特殊的办公室,这是刘俊牵头挂牌驻企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室,主要任务是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企业把法律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引导企业从“事后维权”到“事先预防”的根本转变,截止目前,工作室已为该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20余条。
多担一点 重担总是上己肩
“假期三元卡口需要派出志愿者执勤。”“我报名。”今年的清明假期,刘俊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前往法院负责卡口参与疫情防控执勤。“我已经参与过多次卡口执勤工作,比庭上孩子们的经验足,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让年轻人早上多睡会”,刘俊打趣道“而且我们在这里还能做个法治医生,帮老百姓解解法律困扰。”
立案庭的青年干警们这样评价刘俊:“刘庭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吃蟹者。”不局限于立好案子、办好案子,为助推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推广运用微解纷、支云庭审等网络平台及无纸化办案;积极适用速裁方式审理,实行要素式审判、令状式文书诉讼模式,让简案快办;积极引导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提升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积极创建无诉村居、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探索道交纠纷集中诉前调解、道交案件要素式审理等。他扛起改革重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安如东提供有力保障。
只问职责,不问荣誉;心系人民,倾力服务——这是身处“百事战场”里的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如今,“接待当事人、开庭审理案件、分析庭室工作数据”依旧是他每天工作生活的全部,他说短暂又漫长的职业生涯里,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最温暖、最讲理”的法院人,从前是,现在是,今后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