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以提升乡村法律服务供给质效、提高乡村依法治理水平为抓手,创新方法路径,凝聚三方合力,由基层司法所“挑大梁”、派出所“强支撑”、法律服务所“优服务”,构建高效工作机制,打通乡村依法治理“神经末梢”。
“三所”共建 勠力同心履职凸显“核聚效应”
抓阵地共建。构建纵贯市、镇、村、网格的“两中心+三室一站”工作网络,市、镇两级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综合服务中心,村(居)突出警务室、司法行政工作站(室)、法律顾问室一体办公,网格内打造具有纠纷化解、法律咨询、法治宣教等多功能综合性“先锋驿站”,形成多方参与、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非诉讼化解格局。2021年以来,全市共建成15个多元解纷综合服务中心,打造400多个综合性网格先锋驿站。
抓机制共建。建立“三所”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研判预警、会商会办重大事务。突出访调、警调衔接联调,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社会重大隐患风险、疑难法律需求等重点突出问题不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分析、研商解决方案,必要时邀请检察院、法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2021年以来,对重点矛盾纠纷实施督查督办19次,成功化解5件信访矛盾纠纷。
抓队伍共建。创新开展“1名司法行政干警+1名社区民警+1名法律工作者”的联合服务群众工作模式,以司法干警、社区民警、法律顾问公示宣传牌到楼、法律服务保障卡到户、人员到齐的“三到”工作标准,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维护稳定、矛盾纠纷调解的联合服务,集成矛盾信息反馈、问题合力化解、法律资源服务等功能,实现“1+1+1>3”服务效能全面提升。2021年以来,全市共发放法律服务保障卡8000余份,开展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服务6000多次。
“三调”联动 有力有效调处实现“定分止争”
强化排查预警。定期组织司法干警、社区民警、法律顾问深入走访排查,对影响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全面摸排,一案一策制定防范措施。实行周例会、月分析、季点评、年总结的研判工作机制,加强“三所”沟通协调、互通信息,及时排查梳理矛盾纠纷和潜在不稳定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提前落实防范化解措施。
强化多元联动。突出三所职能互补,联动联调突发矛盾纠纷、涉访涉诉纠纷、疑难复杂纠纷。司法行政干警情理结合做好疏导,派出所民警维护秩序稳定,法律工作者厘清法律权责关系,合力就地化解纠纷,切实降低民事转刑事案件比率。对重大复杂、群体性、涉访矛盾纠纷,统一工作步调,共同制定化解方案,联合开展化解工作。2021年,全市三所联调化解矛盾纠纷6000多起。
强化释法晰理。坚持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融入法律知识宣传,结合调解案例,向群众讲解相关法律条文、法规政策,以案释法,释法晰理,在化解就纷的同时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在基层营造浓厚的崇德尚法氛围。
“三方”合力 用心用情服务纾解“急难愁盼”
有力维护合法权益。重视案后回访,积极搭建民意沟通桥梁,法律工作者深入走访,及时跟踪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司法所、派出所积极督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让矛盾纠纷从化解到执行一步到位,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用心化解群众心结。始终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将调解工作与释法说理相结合,以严谨释法彰显司法理性,以柔情析理展现司法良知,公平公正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人民调解,既解“法结”亦解“心结”。
用情帮扶特殊人群。对于涉及未成年人、孤寡老人、涉外人员等特殊人群治安或刑事案件,通过派出所工作人员对法律援助工作政策的及时说明,拓宽了法律援助的服务面和知晓度,同时通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实时有效对接,提早实现法援介入,加大权益保障力度。2021年以来,共引导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0多起,帮扶困难群众200多户,督促履行调解协议100多件,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