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出生的袁嘉玉,看起来还是个颇具书卷气的小姑娘的样子,她是姜桥村“两委”班子成员,曾在网格内从事工作多年,熟悉村里的事务和村民们的情况。
袁嘉玉说着一口地道流利的海安方言,与她交流的人很难发现,她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安人。从南通市通州区的老家来到姜桥村工作之初,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群众、与村民们无障碍交流,她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练习模仿,口音慢慢从“生涩蹩脚”变为“以假乱真”。
她既是村干部,又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从2019年开始,由袁嘉玉牵头,姜桥村成形成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专职调解员、村法律顾问、网格员、驻村民警密切配合的法律服务平台,对全村22个村民小组、945户家庭实行全覆盖,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捕捉、收集、反馈各种矛盾纠纷信息及不安定因素,使百姓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苗头性、倾向性、源头性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对维护社会治安、促进乡村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努力自学,志成法律小专家
在工作中,袁嘉玉发现,一些村民法律素养有限,遇到事情喜欢任性而为,容易把一些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激化成较为严重的矛盾,甚至触碰到法律红线;而面对劳资纠纷、消费纠纷、合同纠纷,村民们时常不清楚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也找不到维权的途径。身为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袁嘉玉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袁嘉玉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为了学习法律知识,她购买了各类法律书籍,一边自学一边做笔记,重点学习村民们用得上法律法规知识,遇到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她便向村里的法律顾问请教。在成为“法律明白人”之后,袁嘉玉又感到了本领恐慌,每当有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出台,袁嘉玉就第一时间参加镇上组织的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
以案释法,普法宣传显成效
为了把法律知识传播到村里的每个角落,袁嘉玉带领村里的网格员们活跃在老百姓的户宅小院、田埂小巷,向村民们发放民法典等宣传手册,进一步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崇礼守法,有力地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并学会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助力法援,为民解忧促和谐
像丁叔这样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村里还有几例,他们要么年迈孤寡,要么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并且对于办理法律援助的流程一无所知,当他们求助到村委会的时候,袁嘉玉总是热心帮助他们,联合当地司法所,为这些困难村民开辟出一条法律援助申请的绿色通道。
袁嘉玉说,办理这些手续,对于她而言,就是踩几脚油门、走几步路、爬几道楼梯的事情,而对于行动不便又搞不清流程的村民来说,可太有难度了。
萤萤之光,可照阔野。多年来,袁嘉玉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虽然每天的工作平凡又微不足道,但是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她凭借自己的一腔热忱,努力将法律知识传播到乡村的每个角落,帮助需要法律救济的困难群众,用心守护法治乡村的和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