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南通
“法律明白人”吴兴宝:一名退休教师的法治情怀
2021-11-09 17:16:00  来源:海安司法局

  “吴老师,您来评评理,我家楼上的老邻居家经常渗水到我家,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一年多,我多次上门要求他家修理,可是人家就是不闻不问。吴老师,您说该怎么办?”丹凤小区的陈师傅正在向“法律明白人”吴兴宝“诉苦”。

  老吴赶到现场,看到正如陈师傅所说的那样,楼上渗水把楼下的天花板和家具都淋坏了。在多次上门和耐心劝说下,楼上住户终于找来瓦工对自家渗水地方进行了处理,同时也出资对楼下住户予以重新装修,现在两户居民和好如初。
  吴兴宝,自2012年退休后,志愿加入凤山村法治宣传队,现为凤山村第一网格“法律明白人”,从学习法律到宣传法律,从调解纠纷到助残帮困,几十年如一日,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村民们亲切的称呼他“吴爹爹”。
  一腔热忱,创办家庭法治文化室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是吴兴宝同志志愿服务的誓言。2012年5月,老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目睹农村留守儿童放假后无人照管,不是在家看电视、玩游戏,就是沉溺于网吧或四处闲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服家人,把家中80平方米,年租金收入近万元的出租房收回来,自掏腰包10多万元装修成图书室和阅读室,又扩建2间平房作学习室、活动室、乒乓球室,创办了凤山村第一个家庭法治文化室,兴办了“留守儿童爱心驿站”“四点半课堂”和“少年法学苑”。
  他主动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累计无偿辅导留守流动儿童4000多人次,帮助 30多名“问题孩子”重回正道。去年,老房子被征收后,他又拿出一套安置房,花费40万元,打造成家庭法治文化室——梧桐心苑。他主动穿上“红马甲”巡逻,为网吧“守门”,为孩子“把关”。动员二十多名退休老党员、老教师加入“五老”队伍,参与“1+1”结对帮教活动,劝阻未成年人远离网吧。疫情防控期间,他自制网课、自编讲义、撰写材料,以微网课形式为村里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一种信念,让法治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给农民上课,就讲精准扶贫和创业致富;给老党员上课,就讲革命故事与当下时事;给学生宣讲,就讲传承爱国精神,争做三好少年。“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做好法律法规的‘翻译家’,满足群众法治需求。” 这是吴兴宝义务宣讲提出的“三好”要求。
  他自编讲义、自研技巧、自创平台、勤耕不缀,形成了60多篇10多万字的宣讲材料。多年来,只要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出台,吴兴宝总会在第一时间自学,自己弄懂后,再编写成讲义,讲给群众听。
  他每年坚持到明道小学给学生们讲传统法治文化,积极参与“宪法宣传进校园”“法治成人礼”“宪法晨读”等活动,自从他退休以后,已经连续坚持了9年。老吴说:“当孩子们认真听讲,为他戴红领巾时,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举办法治讲堂、庭院课堂、楼院讲坛宣讲120多场次,听众3万多人次,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奉献余热。2019年11月19日,吴兴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室获中宣部点赞。
  一份耕耘,普法形式创新永不停步

  近年来,他不断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工作模式,调动广大基层群众参与普法的积极性。
  丹凤花苑内设立“老吴看法”法治长廊,讲述法治案例、古代孝德等法治人物故事,他也时常在那里用百姓身边的案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让法治文化在一个个故事中浸润群众心灵。
  他每月编印一份普法宣传小报《红枫》,发放至楼院、超市、商场、庙会等公共场所,受到市民热烈欢迎;他不断强化“指尖普法”,自学微博、微信,编辑法治宣传内容,上传法润民生群;他的“吴兴宝调解工作室”,已成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学习“充电”的“大课堂”、民情民意的“采集点”、建言献策的“议事室”。近年来,老吴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关于“老旧小区管理”“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垃圾分类”、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提案、建议和调研报告30余份,调解纠纷20多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吴兴宝深知,群众普法工作任重道远。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和普法伙伴们希望通过每天的点滴付出,积水成渊、积石成山,为法治海安贡献力量,为提升群众的法治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懈努力。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