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常乐镇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培育群众自治社会组织,探索网格化管理和科技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健全、基层管理服务便捷高效、治理成效明显的善治之路,打造了乡村治理“常乐模式”,构筑了乡村治理新格局。近日,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公示,常乐镇成为南通市唯一上榜乡镇。
完善基层党组织,筑强治理红色堡垒
“上次在这里我们跟老陆他们反应了分类垃圾桶数量不够,这不,没几天,村里就放置到位了,现在出门就有垃圾桶,可方便了。”9月16日,在颐生村“第二”宅上党小组,村民施元珍对陆善彬等党员做好干群“桥梁”为民办实事赞不绝口。
颐生村“第二”宅上党小组位于该村19组,利用一处闲置房屋改造而成,阵地面积100平方米,配备党旗党徽、党报党刊以及急救医药箱、雨伞、轮椅车等各种便民设施,是就近组织党员学习、开展活动、联系群众、协调利益的“微堡垒”,也是党群互动的新阵地。建立以来,党员群众经常聚集在此,在聊天中反应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关键在于党组织“领头雁”作用的发挥。常乐镇组织委员袁小涵介绍,该镇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筑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基层红色堡垒。近年来,该镇积极推动支部网格与治理网格“并网融合”,形成了“村级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依托该体系,提档升级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覆盖全镇89个网格的100个党建小场心,不断完善红色阵地建设,今年还开始建立“宅上党小组”,进一步将红色阵地下沉至群众身边,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通沟通群众、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常乐镇共有党群服务中心25个,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从2019年开始,陆续进行示范化、亲民化提档改造。麒新村原来的党群服务中心特别小,功能室也不全,去年改造后,不仅规模扩大,新建了医务室、健身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多个功能室,还建立了与群众没有隔断的敞开式办公环境,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原来体检都要跑到卫生院,现在直接到村医务室,又近又方便。”村民胡延生笑着说。
党建小场心全部设置在各村居综治网格内有威望、有号召力的党员村民家门口。依托小场心,网格内党员、干部零距离深入基层传党情、查民意、调纠纷、办实事。玉竹村老党员、退休老书记——张鼎康,作为“党建小场心”管理员,他发挥自身专长,负责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事调解岗”。近期村工业园区征地拆迁,涉及到经济补偿、安置等一系列事务,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矛盾,张鼎康充分借力党建小场心阵地作用,及时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将矛盾遏制在摇篮之中,为玉竹村乃至常乐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了“场心”之力。
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群众自治积极性
9月10日,如东人严某将一面绣有“公正无私办实事,心系民工解难题”的锦旗送到“杨大姐工作站”调解员的手中,感谢调解员杨立娟、陶文康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工伤追索赔偿问题。
原来,严某于20多年前来到常乐镇的一家红木厂务工,2013年在红木生产操作中右大腿不慎被断料机锯伤,当时厂方将医药费支付结清,但误工费、护理费等迟迟没有下文。多次追要无果后,今年5月,严某向该镇群众自治社会组织——“杨大姐工作站”请求帮助。杨立娟等人接手此案后,通过多次面对面、背对背的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严某拿到了赔偿金。
“在现行经济形势下,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模式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常乐镇党委书记顾闯说。常乐镇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培育建立“杨大姐工作站”、志愿者联盟等社会组织,激发基层群众的自治积极性,提高治理成效。
“杨大姐工作站”成立于2017年,是由一群退休党员等组成的社会组织,负责调解常乐镇的人民群众矛盾与纠纷。成员从一开始有着多年政法工作经验、已退休镇人大主席杨立娟一个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如今已经发展至12支队伍、近50人,覆盖至常胜、中南等12个村居。通过跟老百姓“说句心里话”,“调解+志愿服务”“调解+心理咨询”“调解+法律顾问”等模式,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化解矛盾纠纷,成为该镇群众自治的金字招牌。
“自从有了这些调解员,矛盾纠纷常常在初访阶段就化解了。”常胜村党总支书记庄金衷深有感慨地说。据悉,工作站成立以来,共计接访群众600多批,化解疑难纠纷120余起,矛盾化解率达99%。
常乐镇的志愿者联盟在乡村治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镇共有志愿者联盟27个,志愿者4126名,占镇总人口的5.3%,每月定期开展志愿活动。活动类型涉及支教助学、扶贫济困、科普宣教、医疗卫生、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此外,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治安群防群治等方面,这些志愿者也都做了很重要的力量补充。
“科技+网格”,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近日,常乐镇麒北街网格员走访中发现,原麒麟医院职工楼的一住户在一楼违章搭建了一间约8平方米的小房子。该违章建筑平时影响居民视线及出行,也容易引起居民扎堆聚集,严重影响此处的环境及秩序。于是,其迅速拍照,上传至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和对讲”派单给镇综合执法队,随后执法人员迅速赶往现场,与网格员一起处理该起违建。经过多次耐心沟通,违建业主最终同意并配合居委会拆除违章搭建。
“我们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和科技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常乐镇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陈一花说。
去年6月,常乐镇建成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对接“雪亮工程”视频数据平台,打造“常乐大脑”。指挥中心依托数据管理平台,对镇域范围内网格化管理、城管监督、政务12345、应急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打造成为“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的综合指挥平台,承担起发现问题、信息归集、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指挥调度职责。此外,指挥中心还与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振翼齐飞,以指挥中心为主阵地,以现有89个网格为治理脉络,通过网格员脚步丈量每寸土地,不断发掘和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业务范围,为乡村治理提供完整的信息数据,以利于高效综合研判,实现“大事全网联动解决,小事一格办理”,形成智慧管理“一张网”,指挥调度全镇范围内各类问题。
事实上,除了网格员日常走访巡查,指挥中心每天还安排人员进行视频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相关部门,网格员连同出动。7月1日上午10:30,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顾春梅在视频巡查时,发现平山菜市场东北角有三轮车乱停乱放,随即通过“和对讲”与菜市场所在辖区的长兴街居委会取得联系,居委会安排网格员马淼前往现场,马淼会同市场管理人员、志愿者找到车主,经过思想工作,车主终于将乱停放车辆开走。
“科技+网格”,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陈一花透露,自指挥中心成立以来,问题发现更及时,解决问题也更彻底。受理五大类事件10931件,办结10931件,办结率达到100%,人民群众满意率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