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以来,江苏海安探索以“1234援法议事”模式,加快推进海安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民主化、现代化进程。
整合一支多元共治队伍
推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激活“援法议事”潜能。“示范+”带动各方参与。推动市司法局机关干部带头“下沉一线”,发挥基层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吸纳各方面代表人士积极参与。墩头镇结合“人大代表聘请乡村观察员”契机,充实援法议事力量。“本土+”培育精专队伍。将群众身边的“法治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作为重要专业力量,制定《海安市“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李堡镇创新“3+38+N”模式,发挥“小蚂蚁”法律明白人教育孵化基地作用,为基层援法议事储备专业人才。
统筹线上线下两块阵地
丰富载体平台,推动援法议事便捷、精准。“线上微云”便捷服务。全市238个村(社区)“法润民生群”共推送各类法治资讯逾千条、典型案例100多例、接受法律咨询600多人次。孙庄街道开设“孙小司与海小司”抖音账号,以《民法典》侵权责任篇为主要选题制作短视频10多期,直播2场次。“线下实体”扎实作为。胡集街道新市民邻里服务中心开设“小胡说法、集中生治”栏目,让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增强主体意识。立发街道嘉麟社区结合实际打造“援法议事亭”,合力解决“老旧小区飞线充电”“嘉麟二期更换物业”等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100余件。
做实“听议评”三个关键环节
把握城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状况、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在议事决策中处理好新时代法、理、情的关系。“听”出民心民情。洋蛮河街道以“初心号”红色列车为载体,引导群众把“问题晒在阳光下”“心结摊在桌面上”。大公镇“巷上”说理堂每月策划说事主题,广泛收集民意,每周末安排专人轮流值班接待。“议”出决策规范。制度化明确“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白甸镇施溪村创新建立“6微职能+5联机制”全生命周期婚姻家庭援法议事工作站,为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提供保障。“评”出服务质效。以“面对面,背靠背”等方式评价援法议事的效果。西场街道爱凌村将每季度最后一天确定为评事日,组织对每件办结事项进行满意度测评。雅周镇许家庄村通过“邻里乡吧”道德积分银行开展善治回馈探索。
推进善治共享四化模式
鼓励各区镇街道围绕治理主体、治理规范、治理流程等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运行机制。目标指向精准化。系统梳理群众性自治组织、土地征收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隆政街道大里村组织律师、村居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6大项15小项,保障村居决策科学民主合法。队伍管理制度化。以“每月一例会、每季一学习、每半年一点评”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三官一律”、网格员等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海安街道凤山村“梧桐心愿”援法议事工作室组织“百姓名嘴”、七色志愿服务队等群体定点定时到村到户服务。部署推进项目化。结合时间节点开展“春风化雨法治行”“夏日激情护成长”“秋风送爽农民工”“冬日暖阳惠民生”四季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在参与公共空间治理中养成法治习惯。曲塘镇工业园区援法议事工作站采取公开征题、企业荐题、职工点题等方式,协商解决职工取暖费、降温费、职工保健、夜班补助费等问题,成果转化率95%以上。优质服务常态化。加强援法议事服务事项的分流、衔接、落实,充分发挥“串联线”“润滑剂”的作用。洋蛮河街道推行定点亮相、定向攻坚、定期服务“三定”拓展服务,打造多个“红色民意站”。立法街道七星湖社区全面实行“遇5有约,天天有约”现场服务制度,面对面、零距离向群众推送法律知识与典型案例,完善普法教育机制与守法激励机制,形成村(社区)群众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