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军转干部,是一名社区民警;他趴过云南老山前线的“猫耳洞”,直面来势汹汹的“非典”,也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他用一名老兵和党员的担当精神,让同事看到榜样的力量;他就是南通市公安局如东县局城南派出所民警陈晓斌。
陈晓斌,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一级警长,获得县局嘉奖3次,先后获评“优秀社区民警”、“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本色担当,他是群众“守护神”
城南派出所第一警务区是辖区内流动人口最多、企业单位最多、结构最复杂的责任区。主动接管城南派出所第一警务区以来,他坚守从警初心,真正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社区群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一次周末,群众反映,在童北站街上新开了一家“理疗店”,许多老年人经常在此聚集,他怀疑这有可能是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左思右想无法放心,即便是难得的周末,他依然赶到这家“理疗店”一探究竟。在店里,他仔细询问了店内的经营负责人,查看比对了营业执照和经营范围,对店主进行了法律法规宣传,也对在场所有的老百姓进行了防骗宣传。做完这些,他才放心地回去。
精神病人的处置是值班民警们公认的最棘手的警情之一。腊月二十八上午,值班的陈晓斌接到群众求助,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精神病发作了。到了现场才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些。病人情绪失控,持铁锹在家中打砸,家属站在一旁束手无策,只能把他锁在家里。为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陈晓斌带着盾牌第一个踹门冲进了房间,同时安排同事喷射催泪喷雾,病人开始咳嗽流泪后陈晓斌又立刻夺下他手中的铁锹,将病人控制住。回来复盘这次警情的处置,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腿上、手上都擦伤了。
服务群众,他是金牌“调解员”
纠纷化解是他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秉持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理念,面对矛盾纠纷,陈晓斌根据具体情况施策,将“硝烟弥漫”化解于无形。
2020年1月,新丰村的群众与村干部发生了矛盾,近百号人将村干部围住。接到村干部的求助后,他带上装备赶到现场。经了解,村干部根据上级的要求,想将村里一块占用了耕地的水泥地拆除,引起了群众的不理解:水泥地拆除了,稻子晒到哪里去?在场的百姓年龄较大,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随着时间推移,现场的人不少反增,为接下来的调解增加了难度。
陈晓斌改变了工作思路,找到了距离水泥场地最近的几户,了解他们的主要诉求,又与村干部协调,能否找到备用场地让老百姓使用,协调人手帮助百姓将晒在场地上的稻子收拾好。群众们担心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差点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纠纷也就解决了。
冲锋在前,他是抗疫“防火墙”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道关口,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陈晓斌挺着“猫耳洞”中落下的腰膝伤痛,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发挥社区人熟、地熟的优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陈晓斌“步数”最多。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了解人员动态,落实防控措施,他动员整合网格员、志愿者、村干部和群众的力量,逐村逐户逐人宣讲疫情防控政策,徒步丈量着自己的“责任田”,每天28000多步的他占据着全所微信运动的第一名。
陈晓斌的“日志”最厚。为了做好每天工作的总结,他准备了“工作日志”。去年初一至今,他排查各类人员1352人,协助采取隔离措施208人,走访了警区33家企业,登记217名复工人员。这些人员的基本情况、活动轨迹,体现在他写的“工作日志”中。
疫情防控要求最严格的时候,群众不便出门办理证件,陈晓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借助微信有效沟通,办好证后送上门。陈晓斌针对辖区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的现状,他总是认真了解企业需求,督促企业做好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