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他,三次请缨奔赴战“疫”前线,担负集中隔离点的执勤;他两次奔赴昆山转运点,他坚守抗击疫情前沿;他立身为旗,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对党的铮铮誓言;他带领同事,用铁骨构筑“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安全屏障;他就是南通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副政委陆良坤。
陆良坤,男,汉族,1986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2018年6月,获评“全市公安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2020年6月至11月,获评“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南通市抗疫英雄”称号,个人嘉奖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一心为国,就是为父尽孝
2020年11月15日早上,是陆良坤第二次奔赴昆山执行转运任务。2020年12月17日,陆良坤的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11月15日,返回南通至隔离一周出来,陆良坤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日子,10多天时间。“为国尽忠,就是为父尽孝,姊妹5人,虽然我的陪伴少,但我相信他们会理解”陆良坤说。
2020年7月下旬,因境外疫情依然严重,外防输入已成为常态,按照省、市防疫指挥部的要求,巡特警部门将继续担负转运护航任务。“支队长、政委,支队任务比较重,昆山的情况我熟悉,还是让我去!”7月31日,陆良坤又一次请缨披挂上阵,带领7名同事前往昆山。一待近4个月。虽说执行转运任务已是常态,陆良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他依旧事无巨细、抓紧抓实。陆良坤的爱人为了支持他,做起了“家庭煮妇”,操持家里一切事务。近4个月工作,陆良坤没回过一次家。“有次,老婆在微信里问,年纪不小了,干嘛这么拼?”陆良坤说:“当时没回答,只发送了加油的表情”,之后回到了岗位上。
全力投入公安工作是陆良坤的习惯。其实,不是他不想家,不是他不爱家,他也惦记家中的生病的父亲,但他坚信为国尽忠,就是为父尽孝,这样才对得起身上的警服。
舍己为人,与病毒零距离
集中医学观察点,是可能与病毒零距离的地方,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很多人谈其色变,陆良坤却在那里坚守了20个昼夜。2020年2月11日21时,观察点一片寂静,陆良坤忙了一天,准备躺下来休息,一个电话打进来,那头说外地来通人员会在凌晨转运,他撂下电话,布置好工作、明确分工。
“领到任务时,陆良坤找到我,想带队去最危险的观察点,担负执勤任务”巡特警支队支队长丁忠江说。2020年1月28日,市防疫指挥部决定在市委党校老校区,设立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点。当晚,陆良坤奔赴集中医学观察点,担任安保组长,负责观察点的驻守与全市集中医学观察点的搭建指导。
“人手不够、物资不足、设施不全,这是我当时面对的问题”陆良坤说,但凭借组织协调能力,他迅速搭建了物资、安保、餐饮、消杀、客房、维保等小组,完善了客房水电、防护窗等设施,协调垃圾清运,消毒隔离区环境,18个小时,各项安保防控措施“从无到有”,观察点按时启用。
严守关口,织密防疫“大网”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转变,严防疫情输入成了工作重点。2020年3月7日上午,陆良坤接到领导电话,中午,就和其他部门的6名组员火速赶往位于昆山花桥国际博览中心的疫情防控前置站。
“当天,3人被抽调到上海;客车后半夜不能上高速,调配的车辆赶上补位;穿着防护服来回跑,能长出痱子”陆良坤回忆。市外办、公安、卫生疾控等部门联合的转运组逐渐运作起来。陆良坤结合防境外输入的要求,履行“即到即送”原则,无隙进行转运工作。“无等待、无停留,最多一天跑40多趟”陆良坤说,哪怕待转旅客仅一人,信息采集完毕,立即转运。2020年3月8日至4月4日,陆良坤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眯”一会儿、醒一会儿,还养成了坐着睡的习惯。
陆良坤的驻地房间,没有换过一次床上用品,以至服务员前来打扫都感到惊讶,陆良坤却说:“没事儿,我用不上”;他带领着团队严格落实“方舱医院”二级防护标准;休息不充足、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他调度转运2627人。在他看来,守好防疫关口,织密疫情防控“大网”是自己第一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