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南通
南通海门:用城市“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唱响新时代长江大保护之歌
2021-01-07 09:04:00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从皑皑雪峰出发,在江苏汇入大海。作为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长江南通段岸线总长216公里,其中江苏海门坐拥58公里长江岸线,占南通的26.9%。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近年来,海门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环境治理改善等方面精准发力,努力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如今,长江海门段水质持续向好,江岸再现碧水绵延,江海大地唱响了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海门之歌。 

    

  铁腕治理化工企业 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 

 

  走进临江新区,碧绿的草坪和设计感十足的酒红色建筑,让人产生错觉,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大学校园。而这个与崇明岛隔江相望之地,曾经被规划为化工集聚区。临江本是传统的农业乡镇,拥有11公里长江岸线,与毗邻的灵甸工业集中区合并成为临江新区时,最初的发展定位为“精细化工”。从2012年开始,为推动绿色创新发展,临江新区重新确立了打造产业科技生态人文小城的发展目标。当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吹响,海门更加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全面淘汰落后化工产能,大幅削减化工企业数量。2018年10月,海门印发了《海门化工园区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范围为灵甸工业集中区精细化工园区(含灵甸、青龙两个片区)及所有化工生产企业。海门和临江新区两级政府“壮士断腕”,对片区内所有化工生产企业坚决实施关停。2019年,海门先后关停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9家,超额完成南通下达的关停18家的目标任务。2019年底,经南通市政府同意,海门灵甸工业集中区(含青龙片区)取消了化工定位。 

  为配合新的发展定位,临江新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的方式开始转型发展——“现代制药”由传统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加工向工艺开发、中试及建立贸易平台等方面多元化发展;“百朗德生物化学”原料产品由化学工艺转向生物发酵工艺,并向下游化妆品产业发展……一批化工企业开始“腾笼换鸟”。 

  2019年南通市化工企业大排查、2020年省化治办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对海门化工生产企业开展了全覆盖检查,均未发现该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 

    

  全面整治入江河流 重现水清岸绿好生态 

  “现在河道清理干净了,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到河边钓钓鱼、散散步了。”三厂工业园区居民张先生笑着说。原本密布漂浮物、泛着臭味的青龙河,如今已经干净清澈,一些村民正悠闲地在河边新建的休闲步道上散步。 

  青龙河全长18.79公里,北起运盐河,南至长江,流经四甲、常乐、三厂3个区镇,是海门区内的三级河道、14条入江支流之一。守护一江清水,要从破解入江问题开始。海门坚持系统思维,全域治理水系。2020年3月25日,海门成立了青龙河整治指挥部,抽调56名工作人员,分成9个工作组,围绕沿线排污口排查、化工园区安全环保提升整治、沿线生活污水接管、沿线“散乱污”整治、沿线畜禽养殖场整治、沿线码头堆场整治、强化长效管理等7个方面13项具体工作,以雷霆之势对青龙河开展全面排查整治。经过3个多月奋力攻坚,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共拆违拆破7.8万平方米,196家“六小行业”企业、17家无序畜禽养殖、11家“三场一站”、14个港口码头全部整改到位,水质达到消除劣Ⅴ类目标要求。2020年7月2日,青龙河通过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的实地销号核查。 

  与此同时,四甲镇、常乐镇对青龙河东侧的沿河省道222线两侧进行了行道树修剪、补栽,以及杂草清理、草坪种植、花类点缀,使绿化“氛围馥郁、格局升级、品质提档”,曾经的环境短板摇身一变成为“两岸青翠、两坡青美、河面清洁”的生态样板。 

 

  2020年,海门还把入江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列为5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专门制定了入江河流水质提升攻坚方案,对14条入江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入江河流水质。在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的基础上,50%以上的入江河流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打造精致沿江风光带 回归生态岸线新面貌 

  秋高气爽时,如果你来到临江新区江畔,绿树成荫、芦苇荡漾的东布洲长滩公园一定会让你流连驻足。打造该公园是海门坚持规划引领、绿色开发,大力实施沿江生态保护的有力举措。 

  东布洲长滩公园是2020年海门启动实施的17公里长江生态绿廊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总长5公里,宽50~150米,总占地面积600亩,种植了5万棵乔木和1万平方米花海,形成“杉的王国,花的海洋”。有了这个公园和已建成的临江玲珑湖生态运动公园,江堤岸边热闹了起来,“有江有岸,有花有草”的生态长廊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和员工跑步观景,而且每到周末,有很多游览者前来放风筝、摄影,这里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 

 

  2018年开始,海门在江堤100米范围内宜林地段建设生态防护林,共完成沿江生态防护林5336亩。与临江新区隔江相望的海永镇是海门连接上海的一块“飞地”,2019年海门投资380万元实施海永镇沿江生态林绿化景观工程,打造了具有围垦文化与文艺特性的景观大道,美化了长江立面和海永环境。 

 

  海门还不断加快沿江绿道与城市绿地沟通串联,充分彰显“河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滨江城市魅力。目前,青龙港区域正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形成了河岸绿色生态缓冲带,已完成河道景观绿化5万平方米,两侧景观工程、亲水平台正有序建设中。此外,计划总投资1亿元,建设青龙港生态林地52万平方米。2020年海门还规划设计58公里沿江风光带,规划建设的南布洲沿江景区将打造成以文化科普、运动休闲、生态度假为主题的长江入海门户生态绿湾,同时,将继续以城市绿肺——謇公湖为核心,打造一个集生态观光、文化演艺、运动休闲、体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水清、岸绿、江美,海门58公里岸线生态向好的背后,是发展理念、路径的深刻转变。聚焦沿江而不局限于沿江,海门以全区域为单元,推进生态环境整体提升。沿江生态环境的打造也促进了内陆生态新格局的形成,大气质量提升,水利短板补齐,沟河畅通,让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江风海韵生态名片,成为海门集聚高端人才、优质项目的重要加分项。用城市“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海门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正在加快迈进“全国百强区二十强”。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