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岗哨,按照“一张网全要素”的工作要求,秦灶街道针对平安建设进行资源整合,以“网格与警格精准对接”为目标,警网同频发力,绘制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安“同心圆”。
一、以平安稳定为“圆心”,聚焦社会治理的核心要义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秦灶街道始终坚持平安稳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与警务工作有机结合,成立了由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的警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多网合一、一网到底”的宗旨,探索警网融合新思路,夯实南通市“平安前哨”工程的基层基础。
二是科学划分网格。为了更好开展精细化管理、合理配置资源,秦灶街道在十个村(社区)共划分44个综合网格和17个专属网格,科学对应十个警务片区,实现“警格融入网格,网格支撑警格”的新局面。
三是优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将社区民警、辅警、户籍协管员充实到警格员队伍,在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网格化工作体系中融入警务力量,新增对警格员的网格化服务管理考核和对网格员的警务素质培养,多箭齐发,瞄准社会稳定的“靶心”。
二、以群众关切为“半径”,延伸基层治理的一线触角
一是“清单式”厘清工作职责。 根据网格工作实际和各类工作需求,由网格办牵头制定了“内容全面、边界清晰”的职责清单,网格员拥有了“警务指南”,民警多了个“社情管家”,优势互补、效能倍增。
秦灶街道八里庙村社区兼具流动人口多、老龄人口多、弱势群体多的特点,群租房占全街道的90%。今年以来,网格员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精准摸排机制,社区民警和警格员发挥“讲政策、会调解”的专长,做到“宣传全覆盖、隐患零容忍、整治高效率”。
二是“闭环式”运行事件处置。近日受到广泛关注的“多方联合抓获撬盗汽车后跳河嫌疑人”案件正是秦灶街道警网事件闭环处置的典型案例。桥北社区网格员发现人员聚集后上报给社区民警,结合报警信息迅速锁定盗窃嫌疑人,因嫌疑人跳入无名河躲避在下水管道内,于是联合市政、消防等部门,历经2小时完成了营救抓捕,进行后续审查。
网格员在事件的闭环处置中是“信息采集器”,更是“警务过滤器”,能够有效扩展警务信息来源,减轻基层警务负担,提升网格治理效能。
三是“网购式”体验周到服务。警网融合的联动互补让社区工作更有“底气”,警务工作更接“地气”。在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网格员和警格员组成了人普“黄金搭档”,有了警格员的参与,群众更信任地将个人信息告知网格员,同时警格员也不再像群众印象中那么严肃,和居民成为微信好友,随时随地提供警务咨询,成为“线上客服”,将周到服务送“货”到家。
三、以共建共治为“纽带”,强化“网格+警格”的融合建设
一是整合联动机制。秦灶街道警网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机制,包括:警网双环联席例会制度、预警信息分析研判制度、网格事件联动处置规范、警格员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形成信息互通、互为支撑、处置顺畅的工作体系。
二是善用数据赋能。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街道注重加强“网格通APP”和公安“苏格通”的信息互融,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事件流转、结案反馈”的掌上操作,用“大数据”为“铁脚板”插上翅膀。
三是探索新型联动。秦灶街道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警网融合+”的新型联动机制,创新了“网格+见义勇为”、“网格+警格+企格”、“网格+警格+校格”等“1+1+N”的复合联动,加入企业、学校、医院等专属网格的警务管理,挖掘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内涵。
警网融合将网格员的群众优势和民警的专业优势紧密结合,让基层社会治理有了“红蓝”双保险,用网格“小平安”构建社会“大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