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南通
在希望的田野上-老民警杨国华的故事
2020-07-06 09:13:00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角色不论重要还是平凡,都可以给一个人的生命灌注应有的质量。在被誉为“凤凰宝地”的南通市通州区古镇石港,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基层派出所民警,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街道小院,为石港的繁荣发展、平安和谐挥洒汗水。虽然他们都到了临退休的年龄,但依然以整齐的方阵,继续成为一地平安的守望者、社会新风的建设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这就是他们生命的厚度和质量。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千年古镇才持续呈现出百姓和顺、乡村和美、物阜民丰、人才辈出的生动景象。古镇秀水丽色,如今更加美好。

 

  “乡土是父母流汗的地方

  是我流泪成长的地方

  乡土有我的足迹

  有我难忘的回忆

  乡土长满父母辛苦的果实

  我最初的梦想深埋于土......”

  春日的清晨,微风拂过田野,尚未成熟的麦穗“簌簌”作响,远处传来几声鸟的鸣叫......杨国华扛着锄头走在田垅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七点半之前的杨国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七点半过后,吃完早饭,换上警服,杨国华是个警察。

  天气晴朗的日子,杨国华四点多钟就起床了,人上了年纪,醒得早。在家里,他负责做家务、侍弄田地,老伴负责带外孙女。杨国华是石港派出所民警,今年已经59岁了,再有一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可以专心打理自己的地了,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还在老屋居住的父母了......这让杨国华心里头高兴,可一想到干了30多年的警察生涯要结束了,心里又是一阵失落,是啊,穿了一辈子的制服,哪里舍得说脱就脱呢?

  杨国华是地地道道的石港人,生于斯,长于斯,除了高中毕业后当了几年兵,此后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石港。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一家人在土里刨食,看不到前路。19岁那年,胸怀梦想的杨国华报名从军,成为一名通讯兵。部队五年,杨国华成为业务尖兵,参加军区比武,连获射击、十公里越野、登高架线三个第一名。这是老杨一辈子不能忘怀的荣誉,他说,从那时候起,我做什么都要求自己能做第一不做第二,要做就要做最好。

  1987年,退伍之后的杨国华成为原五窑乡派出所的一名合同制民警,由于工作突出,90年,成为一名正式民警。农家子弟杨国华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新身份, 兢兢业业地扎根在石港这片淳朴的土地上。说起自己从警之初的岁月,杨国华眼睛里仿佛闪着小星星,熠熠发光。一开始,他在五窑乡派出所,所里总共三个人。不过,这一片,民风淳朴,很少有恶性案件发生,经手的大多是邻里的纠纷、小偷小摸一类的案件。像农户家的桑叶被人打了农药吃死了家里养的蚕、村里人去镇上买菜被人偷了钱包、成了家的两兄弟打架......杨国华和另外两个同事都及时处理了,该破的案子也破了,该调解的纠纷也调解了,而且老百姓觉得他们做事公正,待人和善,对这个三人派出所满意度非常高。有一年,乡里的司法所长遇到杨国华,开玩笑说,小杨,你们三个能不能留口饭给我们司法所的同志吃吃啊?这个玩笑成了当时五窑乡的美谈。后来撤乡并镇,杨国华到了石港派出所。时光荏苒,一晃昔日的小杨成了老杨。前几年,从副所长位置上退下来后,老杨继续做起了社区民警。无论是走在石港镇上,还是周边的乡间小路上,几乎没有人不认得老杨。所以,老杨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警服总是穿得齐齐整整,皮鞋擦得乌黑,头发也定时染黑。“我是个警察,在哪儿我都要注意形象。”有一次和老伴上街,过马路的时候,老伴怕绕路,想跨过路中间的栏杆到对面去,老杨一把拉住她说:“你怎么能这样呢?看看我这身警服,大家可都看着我俩呢!”管片有两户人家为了紧邻的房屋边界三天两头打架,村干部调解了多少回,问题没能解决。于是年轻的村支书请来了老杨。老杨到了之后,前后看看,对两家人说,你们这个情况我比较清楚,当年,在你们爷爷辈,村里为这样的问题就定过规矩了,只是你们后生不知道,不信,把你们村里上点年纪的老人请出来问问。两家人请来村里的长辈,长辈说,是有这么回事,上一代的人,也都认可的。最后,在老杨的劝说下,双方同意就按父辈的老规矩来,以后不再为这个争执了。这十里八乡,多少年的陈年旧事,都在老杨的脑子里记着呢。

 

  镇上,一个转业的志愿兵,回到地方后,因为一直没有落实工作,有情绪。老杨知道这事后,把镇上的企业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想起来附近水厂在招人。于是老杨跑到镇政府,通过政府联系水厂,解决了这个老兵的就业问题。人家问老杨,你怎么知道水厂在招人的呢?老杨说,我“老石港”这个名号那是白叫的么?

  老杨也爱管闲事。有一个淅江人在镇上开了个超市,老杨每次经过那儿都看见一个快到入学年龄的小女孩在店门口玩。起初以为是店老板的女儿,聊天的时候,店老板说起女孩的身世,老杨心头一纠。女孩是超市老板的外甥女,父母离婚好几年了,谁也不要她,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没办法照顾,店老板只好带着她出来做生意。小孩子没有当地户口,眼看着快到入学年纪了,店老板正犯愁。老杨找到了镇上的小学,解决了孩子入学的事情,见店主没有精力照顾孩子,老杨把女孩领回了家。这一领,就是两年。两年后,孩子的父亲生活稳定了,把孩子接回了浙江。如今,女孩已经上初二了,还时不时地打来电话,问候老杨。两年下来,孩子和老两口有感情了,总想着还能不能再回来。

  虽说上了年纪,但老杨精神很好。所里的24小时值班,老杨照样参加。年轻的警官也喜欢和老杨一起搭班,出警的时候,有老杨在,事情再棘手都不怕。晚上在所里,老杨喜欢前后转转,看看哪里的灯忘记关了,水龙头有没有拧紧......

  “大道理我讲不来,至少要对得起这身警服。退休前,还想多做点事情。”老杨说。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