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技术员虽不直接参与抓捕,却能在方寸之间锁定犯罪分子的关键证据。如何才能高效取证,更好地服务破案呢?如东县公安局的刑侦技术员王新铭不光想,而且自己动手做,甚至还拜了“师傅”,把业余时间泡在了机床上。用一股“倔”劲儿,攻克了技术难题,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
今年35岁的王新铭是江苏如东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副中队长。他先后5次获嘉奖,被评为如东县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如东县青年岗位能手。
把“一车”压到“一箱”打造现场勘查利器
作为刑事技术员,勘验现场所携带的器材非常多,技术员出一次现场,大包小包堆满整个后座,携带十分不便。要是把器材整合进一个小箱子里,拎着就能走,出现场就方便多了。王新铭在办公室收拾着器材,突然冒出来重新设计研发勘验器材的念头。
王新铭开始对现勘光源进行重新设计。体积小、功率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散热是个大难题。他放弃了所有双休日,一门心思投入研究。通过数十次设计改进,对结构和材料进一步整合设计,终于解决过热问题。王新铭设计的现场勘查灯体积只有传统足迹灯的三分之一,功率基本不变,小巧实用的足迹灯还具备变焦功能,既可以做足迹灯,又可以做搜索灯,使技术员勘验现场如虎添翼。
2019年5月,如东县公安局挂牌成立了王新铭工作室,对王新铭的研究发明予以大力支持。多波段光源在实际勘查中很重要,但高功率的多波段光源很不便携,便携型的功率又不够。王新铭利用前期设计变焦功能勘查灯的知识积累,设计出了高亮便携式多波段光源,把实用多波段光源装进口袋里,更利于勘查现场发现线索,寻找证据。2020年3月,他设计的高功率微型可变焦多波段宽幅灯工程机已经通过了稳定性测试。至此,王新铭已经成功地将技术员出现场的装备整合进了轻便手提箱。目前王新铭的高功率微型可变焦多波段宽幅灯已在申请专利。
钻断钻头改进物证提取,获得“国家专利”
在同事眼中,王新铭踏实、勤恳,略显固执。从警十多年来,他勘验现场数千余起,提取关键性痕迹物证直接破案数百余起。
DNA技术在公安机关打击破案过程中发挥着尖刀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法医物证鉴定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检材污染问题也在工作中逐步显现。
想要降低污染只有将现有提取器的结构进行优化。彼时王新铭正在南京工业大学攻读在职工学硕士,他反复查阅资料,咨询了导师,又咨询了公安刑事技术方面的专家,论证了自己设计思路的可行性。
既然有可行性,那就做出来。王新铭一头扎进了新型生物物证提取器研发中。没有找到大型车床,借用熟人的小车床,只能用两端对钻的方式打孔。王新铭已经记不清为了钻出一个孔,断了多少根钻头。
2017年7月,王新铭终于成功发明了新型生物物证提取器,使生物物证提取和储存分离,原有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并于2018年3月获得了专利,成为了如东县公安局有史以来第一个拥有国家专利的人。
发明不止步,服务警务实战和民生
王新铭觉得研发的目的是服务实战,他熟知定向反射系统的工作原理,觉得定向反射系统报价上万元,实在性价比不高,空闲时间就自己制作了一个定向反射系统,供实验室使用,材料成本不到千元。
在闲谈中,他听到一线民警说,在夜里进行室外抓捕能见度低,警用手电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就将自己研发的现场勘查灯改进,制作了20多盏高功率便携式搜索灯供一线办案民警使用,进一步解决了夜间抓捕的实际问题。
王新铭是个热心人,不仅关注刑事勘查工作,更在平时处处留心,力所能及解决他人的困难。在农村自建房勘查入室盗窃现场时,王新铭发现有些住宅被盗是因为门窗锁扣不牢固,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又针对现有锁扣缺陷制作出新的安全锁扣模型,目前模型的性能正在进一步测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