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南京
平安志愿者陆德保:从防疫到防汛,阵地不同初心不改
2020-07-23 14:37:00
 疫情未消,汛期又至。没有被疫情压垮,更不会向洪魔低头,斗罢艰险又出发。南京市江北新区的平安志愿者们无畏抗疫,闻“汛”而动,让这抹志愿红永远闪耀在居民需要的地方。

66岁的老党员陆德保便是如此,自2012年加入大厂平安志愿者协会,他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工作。防疫和防汛期间,他更是如钉子一般,“钉”在社区卡口、“钉”在险情一线。

 

年老不言老,两点一线主动请缨

“虽然我66岁了,但我身体扎实,头脑清醒,作为一名老党员,这时候我要冲在前面。”陆德保说道。

719大厂街道地质灾害山体滑坡重点地区九龙洼8-10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出现滑坡。九龙洼社区紧急告知居民有序撤离现场,拉起警戒线,并组织志愿者分时段坚守卡口。陆德保第一时间参与到巡查走访与值班值守之中,防止人员回潮,防止住户再次返回滑坡危房居住雨越大,越危险,陆德保越是冒雨前行。


近年,陆德保在沿江街道的老房拆迁被分配了安置房,两头跑成了他生活的常态。汛期来临,他更是不厌其烦,两点一线。“当时沿江街道在招募5060岁的志愿者,我觉得自己身体尚且康健,便想着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防汛经验用在一线。”白天在大厂值守,傍晚在沿江巡堤,他用脚步丈量责任。

长江大堤两公里的责任段,陆德保每天要巡查两个来回。背水坡上,陆德保脚踏土层,手持铁锹,耳听水声,摸排检查,看有无散浸浸、江沙、冒泡等。一旦发现积水,他便立即用铁锹拨动水面,看水下有无气泡出现。“还好今年围堰法没有用上”,陆德保感到庆幸,并说道:“防汛是每个人的事,现场还有比我年纪大的党员,现场大家会互相交流防汛经验。”

 

泥巴、草包到沙袋,他是心系“后浪”的“前浪”

回忆起自己的防汛经历,陆德保感叹连连。73年刚18岁的陆德保参与了江浦永宁的防汛。“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沙袋,大家人手一把铁锹,赶到现场,便操起铁锹挖泥堆坝抢险。”据陆德保介绍,当时的堤坝不似现在这般又高又长,水位离堤埂不过半米,时间紧,任务重,刚堆上泥,立即有人用木板加固。到了中午,工人们饿得争先恐后吃饭的场景陆德保仍记忆犹新。

此后,89年陆德保又参与了长芦的防汛,当时身为南钢职工的他在防汛指挥部的安排下前往防汛一线。“那时候条件好了些,有了编织的草包,我们便用草包装泥筑堤。”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实在回味无穷。

“后来我们年纪大了,还没用得上‘沙袋’我们就老了,但看着年轻人们活跃在防汛的‘战场’上,我们甘愿退至幕后。”陆德目光坚定地说。

不放心是一种责任。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陆德保,在初入汛期时,就似往年一样,到柳州南路附近的桥北滨江生态公园了解今年的防汛措施。“那里的堤坝比较低,一旦漫水后果严重,小时候我就跟着父母在那里防汛,此后每年我都要去那里看看,今年一早那里就垒起了沙袋,我便放心了。”

 

退休不褪色,他是“闲不住的热心人”

退休从事志愿工作的陆德保,平日里,不是坚守在大厂街道文体中心附近守望岗,就是在九龙洼社区内巡逻保障居民安全。疫情期间,陆德保作为第一批平安志愿者参与防疫。一开始,他拿着大喇叭穿行于居民楼间宣传防疫。后来社区设置了岗亭卡口,陆德保便主动前往管控最严的卡口值守,每天坚守六个小时。“也有遇到不配合的人,我只能耐心地晓之以理。”


“我的爱人也是大厂街道的平安志愿者,她从事志愿工作时间比我还长。”社区邻里之间若发生摩擦,陆德保夫妻俩定会主动上前化解。辖区很多居民都曾被他们夫妇俩帮助过,也很乐意与他们聊天,唠唠家长里短。正因如此,陆德保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闲不住的热心人”。

今年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春节,陆德保的孩子没能回家过年。十岁的小孙子常用微信与爷爷交流互动。孙子知道爷爷奶奶在做志愿者,也频频竖起大拇指。“疫情期间我发了自己抗疫值守的图片给孙子看,他叫我回到家就洗手消毒,注意安全,非常懂事,像个小大人。”陆德保眼里洋溢着幸福。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