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插秧收割,养猪种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他家院门口那副红艳艳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听共产党话,跟共产党走。
在美丽的洪泽湖畔,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普法名人,敲锣打鼓,自编自演,凭借能说会道的本事,活跃在农村法治宣传的广阔舞台上,从“单枪匹马”到全家上阵,每年演出至少60场次,一晃就是40年。
他叫袁志西,家住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袁集村,今年69岁,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法治人物”“普法达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农村普法,通俗易懂是硬道理”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篇章。
担任村会计的袁志西,被安排抓计划生育。“那时候,老百姓都觉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挨家挨户做工作,人家一见你就躲。”简单的说教行不通,酷爱文艺的袁志西想到了“快板”和“顺口溜”。
用袁志西的话说:“农村普法,通俗易懂才是硬道理。快板一打,不但朗朗上口,大伙也喜欢听,听了不但乐,还心服口服。在当年召开的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会上,袁志西编的节目被收入会议材料供与会人员传阅。
鉴于袁志西在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突出贡献,2000年9月,中宣部和原国家计生委联合授予他“全国优秀计划生育中心户组长”荣誉称号,并评选他为“全国基层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
“义务宣传,怎么能向国家伸手”
编节目,搞演出,没有人手不行。特别是跑远路,到邻乡、邻县,一演就是10几天,敲锣鼓、打快板、跑“花船”……老袁一个人忙不过来,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老伴儿贝金兰心疼老袁,跟着老袁东奔西跑,洗衣做饭敲锣鼓家什,样样拿得起。两个懂事的闺女,拉上堂兄堂弟、表哥表妹一起上阵做帮手。每到一个地方,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说唱的说唱,做饭的做饭,各负其责。《治安条例》《国土法》《道路交通法》《环境保护法》……统统编成节目,一场下来少则两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
1993年前后,袁志西的两个女儿和兄弟姊妹家的几个小孩相继成家。尽管袁志西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四种乐器,但人手不够依然成了问题。情急之下,袁志西只好花钱从十里八乡雇人手。雇人租车要花钱,演出的道具能省就省。40年来,袁志西仅铜锣就敲坏了60多面,但从未向政府伸手要过钱。用他的话说:“我这是义务宣传,怎么能向国家伸手?”
不过,尽管如此,袁志西的事迹还是感动了身边许多人。“这些年,我们到各地方去演出,有的乡镇主动把食堂腾出来给我们做饭,帮我们维持秩序。洪泽区司法局、国土局等几家单位,每年都援助我万把块钱,每笔钱我都记在了小本本上,大家的支持不能忘……”
“只要身体好,一直说到老”
40年,普法路上的袁志西特别忙。演出的时候自不必说,不演出的时候,白天种地,晚上看新闻、学政策,熬夜编节目。老伴儿贝金兰打心眼里佩服:“他69岁,我也69岁,不晓得他哪块来的精力,吃过晚饭灯一开、门一关,看完新闻就开始写写弄弄,还不能打扰,光圆珠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十好几支……”
2000年春节后的一个晚上,袁志西骑着自行车去找人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一不小心撞到了横在低空的电线上,整个人被撂倒在地,摔断了腿;2001年,袁志西从装着道具的卡车上摔了下来,导致膝盖骨骨裂。两次受伤,老袁没一次打退堂鼓,咬咬牙,硬是把10多天演出坚持到底。
提起受伤的事,袁志西眼睛眯成一条缝,笑笑说:“只要不耽误演出,我就是滚钉板也不怕。你要晓得,几百号老百姓都在那等着看我的节目呢!”
是的,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40年?40年来,正是来自乡亲们的这份最质朴的期盼,给了普法路上的老袁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岁数大了,精力明显跟不上从前。但在普法这条路上,只要我身体好,一直要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