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淮安
“扁担”挑“重担” ——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综合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综合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20-07-29 15:46:00

  走进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党群服务中心门楼上“扁担挑重担”宣传标语显得格外鲜明。该村地处淮、连、宿三市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曾被戏言“三不管”地带,区位偏、地势洼、交通差,一度成为落后村庄。近年来,扁担村“两委”班子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角度联动发力,打好民主聚民、发展富民、文化兴民、设施惠民、服务便民“组合拳”,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善治之路,2019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名单。我们总结扁担村党建引领、经济筑底、党群合力、以文润德等经验,以希对乡村治理与振兴有所启发和借鉴。 

  扁担”正向着特色田园乡村标杆迈进 

  扁担村因村中有一条像扁担一样贯穿东西六塘河的扁担河而得名,昔日因船埠码头通商、水路交通便利而成为富庶之地,起名“扁担村”彰显着村民对扁担河的淳朴热爱、对扁担河“挑起”村民繁衍幸福的殷切期盼。悠悠河水正见证着村民幸福变迁。

  1、从经济薄弱村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渐进演变。过去,扁担村坑洼狭窄的土路,“隔断”了与外界联系,一到雨季整个村水路难分、泥泞不堪,机动车“难进难出”锁住了“出路”“财路”。每户守着承包的“一亩三分地”,稍微有点能耐的常年外出打工,村进入了衰败的恶性循环,被列为省定经济薄弱村。近年来,该村从“要致富先修路”破题,251乡道贯穿全村,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亮化、硬化,整个村庄实现处处泥水路到循环水泥路转变。抓住农业发展根本,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及稻虾养殖、瓜蒌种植、蚕桑种养等特色产业,全村土地规模种植2000亩,占比达85%,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1.86万元增加到201925.2万元,顺利脱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2、从环境脏乱差到获批特色田园乡村的华丽蜕变。过去,扁担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布局杂乱、村舍破败、基础设施落后,是典型的“脏乱差”。有人说,“六塘河、扁担河像玉带一样在村交汇,太美了,也可惜了!”。这几年,扁担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整体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改造535户无害化厕所,拆除破败屋舍、闲置畜禽舍200余处,疏浚河道土方1万余方,提升176户农居外立面,完成道路的绿化亮化和核心区污水的收集处理,安装路灯176盏,建立“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垃圾管理模式,整个村庄焕然一新。不仅把环境做“亮、美”,还把生态做“优、特”,充分发挥村“草林田河”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修复、植树造林,以生态环境优势做起乡村旅游文章。2017年被列为涟水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8年获批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2019年得到了国务院督查组的点赞。

  3、从村民多贫困到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骤然改变。村民向我们坦言,在扁担村看一个家庭是否为贫困户,就看这户人家有没有在外面打工的人。集体资源难以变成集体资产,集体资产难以变成资金,靠“一亩三分地”,等待的只有贫困。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4365人,平均每56户就有一户为贫困户。这两年,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让村民看到了“前景”,也有了“钱景”。目前全村建立4个农业合作社,留守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到大户领办合作社务工,有些还翻新房屋搞了农家乐、卖起土特产。2018年底脱贫90356人,2019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8600元左右,到2019年底的超2万元,年增长超23.5%

  4、从社会风气差到成为民主法治示范的巨大转变。扁担村作为曾经“被遗忘的落后村”,物质没跟上,精神也贫乏。过去,村民闲暇乐趣就在电视机前、牌场上,矛盾易发、无所事事,人情往来重、大操大办多,到县级以上政府上访的不少,是重点信访村、“问题”村。村内无图书室、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村“两委”连办公场所也没有。近年来,新建116平方米村史馆,建成了占地800平方米包含21个功能室的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汇演、科普教育、法治宣传等全面开展起来,村民接上了“城市人”生活,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精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向善向上精神风貌不断形成,荣获“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淮安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等称号。

  “扁担”挑“重担”的重要发力点

  1、选育过硬“挑夫”,善治有了“主心骨”

  “扁担”挑“重担”,就必须有一个好的“挑夫”,村“两委”班子必须做一个“肩膀硬”的“挑山夫”。过去,扁担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更多应付上级党政安排的事务性工作,谋划发展没信心、不齐心、未竭力,各方面工作都滞后。高沟镇党委从村“两委”换届开始,持续抓好村干部“选、留、退”“换血”,选拔年轻有为、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同志任村支部书记,选择年轻党员任指导员、副书记,换出具有“挑山夫”精神和能力的带头人。村“两委”班子坚持“挑担先强身”,从抓队伍起步,把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规范起来,一起讨论发展大事、群众关心的家长里短。在村干部、党员中开展乒乓球、红歌舞等比赛,开展优秀党员评选,开展“党内关爱+”活动,为过整生日老党员送上蛋糕及党的祝福等,通过政治建设、组织生活、深化交流,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能力“满格”。该村支部书记坦言,党组织强了,村发展治理“整盘棋”都活了。村民普遍说:“现在的村干部真正是干事的、为民的,整个村发展有了主心骨,也越来越好”。

  2、编织结实“箩筐”,善治有了“强基础”

  “扁担”挑“重担”,基础是有一个结实的“箩筐”,必须要打好经济这个基础。面对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毫无头绪的发展现状,村“两委”班子不畏难、走实步,首先借助外界力量,梳理本村在外能人大户,逐户登门拜访,上无锡、跑苏州、到南京,用真情感动他们为村发展出主意、资金和项目。专门成立乡贤工作室,形成常态联络机制,村里近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都第一时间得到乡贤响应,主动捐钱捐物争夺活动冠名权,尤其得到了在外能人大户感动,回村建设瓜蒌种植、蚕桑养殖产业园及领办合作社,目前两个园区已投入800万元,带动210余人就业,成为村民称赞的“致富园”。村“两委”班子以此为“切口”、借势发力,把办公桌搬到农户床头,听取村民建议,做村民工作,引导他们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全面撬动高效农业发展,实现借“外力”到生“内力”。借助靠近今世缘文旅区和自身绿水美景、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成功争取把村旅游产业纳入今世缘工业旅游总体规划,争取资金300万元新建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发展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景观水车、沿河栈道等,开启乡村旅游业发展。

  3、调整平衡“绳索”,善治有了“新活力”

  聪明的挑夫在挑担之前,总是先调整两边绳索长度,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担子挑起来更省劲。扁担村在乡村治理中,紧扣治理的平衡点,紧抓群众这个主体和对象,创新落实村民自治制度,让治理更“省力”、更有实效。首先把群众拉进村治理“圈子”,开设《扁担因你而精彩》《扁担这片天》党群微信群,定期在群内通报村发展思路、“三务公开”等情况,使在外在家村民都能及时了解村里情况,使村民“近”乡情更“切”,极大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主动性。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讨村里存在的各类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一起订立包括遵守村民自治章程、节约用水用电、孝老爱亲、节俭办事等13条内容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落实红白事务登记指导机制,形成村民自我管理约束的思想共识和制度。

  “扁担”挑“重担”的有益思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扁担村围绕“群众想要什么,怎样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供给”,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谋划农村综合治理,走出一条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新路径,同时也带给我们思考:

  ——乡村治理“核”在强化党的建设,要有“真心干事”的基层党组织。要将党管农村工作贯穿到乡村治理全过程。扁担村开启善治新局面,首先从建强党组织、配强党支部书记、抓强村干部队伍起步,着力增强其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推进乡村治理,要抓住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强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引进培育“有思路、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村支部书记,建设岗位管理专职化、能力素养专业化村干部队伍,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乡村治理“力”在加快经济发展,要有“有钱做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扁担村推进乡村治理,聚焦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从修道路、畅出路、寻财路破题,既实现了村强,又带动了民富,更是带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改善,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和实惠。推进乡村治理,必须强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聚焦“土地”念“农经”,坚持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以经济实力、富民成效、优质环境、品质生活增强村民参与治理的信心和动力,增强村综合治理、全面振兴的资本和韧劲。——乡村治理“根”在激发自治活力,要有“热心村事”的村民群众。乡村治理要站稳群众立场,发挥好群众主体作用。扁担村抓住村民自治这个根本,转“治理”为“服务”,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提高了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实效性。推进乡村治理,要建立完善群众在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的机制,推进党群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有效运转,推进“三务”公开制度化常态化,让村民知事、说事、理事、监事。激发自治活力首先要护好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形成村民与村级党组织同心共治、同心协力的局面。——乡村治理“魂”在提升德治实效,要有“赏心乐事”的文明环境。村风民规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可以有效解决法律手段管不到、说服教育管不好、行政措施不好管等难题。扁担村打造理论宣讲、文化志愿等五大平台,组建村级文艺宣传队,县三院专家定期坐诊、村里退休老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辅导教育、党员干部及入党积子主动上门为出行不便人员“跑腿”办理尊老金、贫困证明等,多元化常态化志愿服务让“小村”充满“大爱”。定期开展舞龙舞狮、淮海琴书、淮海锣鼓等文化活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推进乡村治理,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开展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的文化活动,以文化熏陶滋养文明风尚。

“扁担”挑“重担”,基础是有一个结实的“箩筐”,必须要打好经济这个基础。面对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毫无头绪的发展现状,村“两委”班子不畏难、走实步,首先借助外界力量,梳理本村在外能人大户,逐户登门拜访,上无锡、跑苏州、到南京,用真情感动他们为村发展出主意、资金和项目。专门成立乡贤工作室,形成常态联络机制,村里近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都第一时间得到乡贤响应,主动捐钱捐物争夺活动冠名权,尤其得到了在外能人大户感动,回村建设瓜蒌种植、蚕桑养殖产业园及领办合作社,目前两个园区已投入800万元,带动210余人就业,成为村民称赞的“致富园”。村“两委”班子以此为“切口”、借势发力,把办公桌搬到农户床头,听取村民建议,做村民工作,引导他们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全面撬动高效农业发展,实现借“外力”到生“内力”。借助靠近今世缘文旅区和自身绿水美景、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成功争取把村旅游产业纳入今世缘工业旅游总体规划,争取资金300万元新建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发展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景观水车、沿河栈道等,开启乡村旅游业发展。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