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后疫情”时期风险防控工作,今年3月份,淮安市公安局启动为期一年的“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集中攻坚行动,围绕突出风险人员、矛盾、目标、领域,开展全条线、全要素、全领域、全环节系统性排查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违法犯罪发案数、矛盾纠纷警情量、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分别下降6.8%、13.9%、20.8%。
风险一库汇聚 闭环经营管控
建成智能化数据总库。依托全市数据赋能警务创新平台建成全市统一风险库,打破18个平台数据壁垒,汇聚13个警种手段资源,集中汇聚各类风险隐患基础信息,设置数据采录、智能研判、信息推送等9个业务模块,有效解决风险防控“风险不清、手段单一、平台林立、预警滞后、流程混乱、处置低效”等瓶颈难题,实现对风险隐患的智能分析、关联比对、精确管控。
推行闭环式工作模式。明晰警种部门、县分局、派出所、基层民警4个层级权责边界,完善定级、分析、预警、推送、反馈机制8项,推动形成对各类风险“全息采录、权责清晰、智能研判、扁平指挥、跟踪督办”的闭环管控模式。
开展全覆盖应用培训。组织牵头警种、县分局业务骨干和一线民警开展风险库隐患采集功能模块应用培训12批4121人次,下发操作手册1322份,确保人人知晓排查内容、技巧方法、录入规范,为风险精准入库提供了有力支撑。
排查一竿见底 细致分类定级
明确排查责任。细化市公安局专班和各地各部门排查责任分工,扎实做好风险排查梳理、核查评定、数据汇聚等工作。按照“一次性部署、一次性入户、一次性采集”原则,高效统筹推进风险排查工作。重点紧盯数据录入、审核、审批等关键环节,逐人逐岗定责明责,确保应排尽排、标准规范。
明确排查重点。突出风险人员、矛盾、目标、领域4个类别、71个细类,逐一研究细化分类定级标准,配套制定“体检式”风险排查登记表,制定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梳网清格”“扫街清楼”,全面见底各类风险隐患。
明确排查方式。采取下发交办和自排上报相结合的排查工作模式,通过“融入网格”“借力排查”“全警投入”“集中排查”“借助科技”“系统排查”等方式,对已初步掌握的风险隐患,以“一人一档、一事一档”形式下发交办,经核查定级后汇入全市重大风险库,推动落实整改。对新发现风险隐患,逐层上报核定、逐一核查定级。
整治一着不让 动态清仓归零
明确整治目标。在“五个有效防止”总体目标基础上,分类细化出9个方面重点目标,全部提出了可量化的任务性、指标性目标,为工作开展锚定了方位坐标,避免了专项行动流于形式。
开展旅馆业清查专项行动
突出整治重点。结合公共安全六项专项整治,开展突出矛盾化解、场所行业净化等五大行动,形成“6+5”系列整治行动“组合拳”。
落实整治措施。建立动态清零工作模式,明晰问题“出口”和整治标准,综合采取就地整治、提级整改、挂牌督办、提交转办等方式,推动落实风险分层分类整治措施,目前已销号风险隐患118个。
机制一体完善 长效防控化解
打造联动共治体系。以省委风险防控“四项机制”为指引,充分利用市级联合研判机制、信访联席会议、消防安全委员会等平台,推动落实G2京沪高速等7个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治措施,协调解决51处风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
健全依法治理机制。用足用好《反恐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机动车高危交通违法行为1711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252名,吊销关停违法违规企业53家,有力提升震慑效应。健全法制部门随警作战机制,编发风险防控《执法指引》539份,确保工作有法可依。
提升专业应对水平。严格执行警情、舆情、稳情“三情合一”处置和“日调度”“周研判”“周讲评”等制度,明确应急处突“警力调度、组织指挥、装备建设、日常管理、训练科目”5项机制内容,完善预案19个,推进情报分析师、数据规划师等17支专业队伍建设,风险应对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