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根据省市禁毒委部署,结合淮安实际及毒品原植物生长规律,以“零种植、零产量”为目标,淮安市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压实责任,精心部署,全力打好禁毒工作第一仗。截至目前,全市禁毒部门共破获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刑事案件案件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7名,办理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行政案件56起,行政处罚42人,教育14人,共计铲除毒品原植物10.6万余株。
坚持高位推动 强化组织部署
召开全市部署会议
张贴禁种铲毒公告
悬挂禁种铲毒横幅
2020年年初,全市公安禁毒部门按照省禁毒办《全省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根据各地疫情防控情况,结合以往经验,制定切合本地工作实际情况的行动方案,全力推进禁种铲毒工作。张贴禁毒通告,让群众了解毒品原植物的特征、非法种植活动的社会危害及违法性,以及禁种铲毒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进行现金奖励、保密个人信息的方式,鼓励群众积极检举揭发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和吸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禁种铲毒行动中来。推广使用“识花君”微信小程序,提高民警对罂粟种子、幼苗、花株等识别发现、踏查铲除能力。要求各地在辖区内通过巡逻车宣讲、拉横幅、LED屏、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全方位宣传禁种铲毒工作,拓展宣传广度,同时要进入偏远乡村,推进宣传深度,全方位全时空开展禁种铲毒宣传,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浓厚禁种铲毒工作氛围。
坚持精细踏查 提升踏查合力
联合村组干部、禁毒社工实地踏查
形成踏查合力。结合当前疫情形势,禁毒部门主动协调城管、农科委等部门,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条件下组织人员按照“不漏掉一户,不放过一处”的工作要求,结合罂粟生长的特点及特征,在罂粟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禁种铲毒拉网式踏查。深入田间地头、庭院乃至荒废地开展踏查,做到不留隐患、不留死角,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利用无人机飞行踏查
丰富踏查手段。涟水、盱眙等地借助无人机等探查设备对区域宽广、不具备实地踏查条件的丘陵、滩涂、沟壑等地进行踏查,提升踏查行动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弥补人员踏查的盲区和死角。
开展“警格+网格”式踏查
创新踏查模式。充分利用新冠疫情防控网格管理机制,由网格员配合公安、综治等相关部门,开展“警格+网格”踏查,并在全市积极探索“新科技+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方法,切实提升踏查铲毒工作实效。紧抓罂粟生长、开花、结果等各阶段,深入群众进行走访宣传,使禁种铲毒工作深入人心,营造禁种铲毒的强大声势。
对种植重点户进行踏查
明确踏查重点。对有种植史的重点户、重点片区,在普遍踏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复查,确保铲毒工作全面无遗漏。严格贯彻严打方针,打击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提供种子人员、种毒大户老户、幕后组织者、收购商、加工商,坚决一查到底、从严惩处,切实形成对非法种植活动的强大震慑。
坚持务实高效 强化责任落实
走遍屋前屋后开展踏查
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踏查
全面落实“四必查、四到位”工作法。“四必查”:房前屋后院落必查;田园菜地必查;无人厂区必查;养殖塘边必查。“四到位”:“宣传部署到位、实地踏查到位、日常监督到位、打击处理到位”。
梳理历史种植户
梳理历史种植户。认真梳理历年查处重点人员,立档建册,重点管控,组织对重点村(社区)逐户发放禁种告知书,对重点人员逐人签订禁种承诺书,牢牢压实工作责任,形成“环环相扣、问责有人”的禁种铲毒工作责任体系,严防再次种植。
现场督导办公
督察小组开展巡查
严格督导问责。市、县两级禁毒办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组织专项督导,及时发现整改问题,市公安局成立禁种铲毒督导小组,采取“四不两直”工作模式,不断加强对禁种铲毒工作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情况隐瞒不报、漏报、出现大面积种毒,尤其是被国家卫星遥感、无人机发现的,予以严肃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