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淮安市金湖县一些小区或居民楼集中处,新建了多个“网格党建工作站”和“网格服务亭”, 简单的办公桌椅、饮水机、空调、照明用具、应急用品……眼前这个仅仅数平方的网格服务亭,虽小,却功能齐全,成为服务网格内群众的“前沿阵地”。
今年以来,金湖县在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进程中,从规范标准、配强队伍、健全机制入手,创新在城区布点建设44个“网格党建工作站”和“网格服务亭”, 让“网格党建工作站”和“网格服务亭”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办事大厅”,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重心下沉 服务群众新阵地
“以前问个事、办个事都要跑到社区居委会,得走20多分钟,现在在小区附近就能把事弄清楚,确实方便,尤其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日前,黎城街道平安路社区“网格服务亭”率先正式启用,年过七旬的润康天成居民刘大妈感慨地说出了心里话。
为避免网格员在社区上班形成“机关化”倾向,倒逼网格员真正沉到网格、面对群众,金湖县坚持“多站合一”“多功能合一”的原则,推进网格工作站与社区警务室、党建服务点等基层站点一体化建设,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一个站点综合化服务。按照区域就近和方便网格员组队巡格要求,每2-4个网格设一个工作站,通过协调住建、公安等部门和街道社区,最终确定建设网格工作站44个,实现网格工作站城区全覆盖。
“以往都是要老百姓跑社区、跑便民服务中心,现在通过建立网格服务亭,让所有网格员‘跑起来’‘沉下去’,老百姓省心省力,出门散个步就能顺便把心里的疑惑、待办的事项全部解决掉。”平安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大海告诉记者。网格工作站将社区为民服务事项所需材料清单和流程公示,真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咨询服务,使基层服务工作由以前的“坐等上门”变为现在的“送上家门”。
“温馨之家” 网格展示新窗口
“网格服务亭为网格员提供了固定的办公、休息场地,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责任感和归属感更强了,老百姓走过路过都能留意到,和我们拉拉家常,说说烦心事,也让我们能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安路社区网格员周春由衷地说。
作为网格治理的阵地,“网格服务亭”的建立,不仅让网格员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畅通了社情民意搜集的渠道,更是多了一个网格工作展示的“窗口”,进一步提升了网格知晓率,实现网格员在网格内办公,让居民有地方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延伸,也为网格员全网随访、全科受理、全能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工作环境、工作依据、服务措施。
“网格员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网格服务亭让网格员真正做到巡查在网格、办公在网格,避免网格员在社区上班形成‘机关化’倾向,倒逼网格员真正沉到网格,面对群众。”金湖县委政法委负责同志介绍说。
为进一步增强网格服务效能,金湖县公开招聘统一配备镇级网格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全县增划26个城市网格,再新招录245名城乡专职网格员,城市社区达到“一个网格一名专职网格员”。调研并制定《金湖县城区专职网格员队伍管理方案》,修订《网格化社会治理网格员工作清单》,明确网格员四大任务、51项工作职责,针对新入职专职网格员,开展为期一周的岗前集中培训,全面加强系统化教育培训,配强服务实战的“放心人”。
功能整合 基层治理新路径
网格服务亭虽小,但力量却不小。44个全新的“网格服务亭”,很快便成了社区公共事务共商、共议、共解的议事平台。
融合专业队伍。为扩大网格服务亭效能,金湖县充分发挥网格在力量整合、资源汇聚方便的独特优势,将配置的“三官一律”、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保、消防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工作站,全程参与网格员的业务指导、问题联处等,推动“专业+网格”,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融合社会力量。发挥网格党支部“凝心聚力”作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积分制”,让党员成为网格中“活跃因子”。依靠网格内党员干部垂范,充分调动“小水滴”“蒲公英”等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教育机构进网格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融合居民群众。致力“线上+线下”,由网格员牵头,线上建立业主交流群,线下健全社区、业主、物业、社会志愿者“四方联治”的共治机制,推动“矛盾就地化解,问题网格解决”。致力“网格+民主协商”,依托网格党建工作站,推动成立小区(楼院)议事会,民事民提、民事民决,实现网格“微自治”。